下载此文档

5古诗二首.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5课 古诗二首
湘教版 五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每首古诗都是一幅绚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两首古诗,来体会它们的无穷魅力吧!
古诗二首
湘教版 五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每首古诗都是一幅绚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两首古诗,来体会它们的无穷魅力吧!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及诗中蕴含的哲理。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给人的启迪。
学习目标
字词积累
题西林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游山西村》等。
整体感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文品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见庐山的全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的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深入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到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中心思想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所呈现的不同姿态,说明了一个为人处事的哲理——对事物应该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
观书有感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作者简介
文学成就: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等。
整体感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文品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池水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注进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把“方塘”比作“明镜”,映照着蓝天白云的美景,实则是从视觉的角度,通过可感的具体事物来表达读书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又自由自在的独特感受。
深入理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朗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中心思想
《观书有感》这首诗借景喻理,全诗以方塘作比,一问一答,形象表达出诗人对于如何保持思想清醒新鲜的思考,暗含哲理。
《观书有感》一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
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读书的感受和体会。“方塘”实为书,“一鉴开”即开书;写“方塘”映照之美,实喻书中知识之丰富;问映照清澈之关键,实喻书中道理之高妙。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渠之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5古诗二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1.73 MB
  • 时间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