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季氏将伐颛臾.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季氏将伐颛臾
李庆陆 刘慧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统治的政治区域。这里指诸侯、大夫。
寡:指人口少。
这句大意是,财富如若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疆的危险。
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相:辅佐。
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守:守国。保全国家。
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固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赏析】
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孔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批评了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失职、暖昧、短视行为和态度。表现了孔子反对兼并,反对贪欲,主张平均、和睦、安定的治国方略和以道德力量感化附属小国,反对武力征讨的对外政策。
全文条理清晰。第一段说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并表明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是他的主要目的还是削弱鲁君的实力,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其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的目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也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本文论据充分,既有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又有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还有名言论据:“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喻证法的使用形象地表达了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三处用了反诂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练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颠:跌

季氏将伐颛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