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和最乐》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一)简要理解作者生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
《最苦和最乐》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一)简要理解作者生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久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和“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请学生来看看梁启超的观点。
(二)课文讲析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进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3、分析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圈出生字、新词,考虑本文的文体。
明确:议论文。
(2)分段分析
①分析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共同指正错误。
2、、处理较难的生字词。达观::仅仅,只是。
3、、作者开头即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此开头为设问,引出全文主旨.
4、、作者连用五个问句,逐步切入主题。
5、、人总觉得贫穷、失意和老死是最痛苦的事,但作者认为这些痛苦皆可超脱,惟独责任未了是无法解脱的。
6、、、指名学生简述本段大意,老师补充.
②分析第2段
1、、指名学生朗读本段.
2、、特别注意以下词语的意义。打主意:在心中确定了一个方法,:从旁观察、催促.
3、、指名学生说明本段大意。
4、、本段课文分析:承接前文“最苦",作更详细的说明。指出人生在世,无论对朋友、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③分析第3段
1、Ⅰ、指名学生朗读本段。
2、、特别注意以下词语的意义。如释重负:好似放下了惨重的负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谨,:事情做得合理,:大概。无入而不自得:注释②。
3、、说明本段
最苦与最乐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