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非乐之故
论文导读:墨子非乐美学观点的提出更是惊世骇俗。墨子的非乐理论 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原因,论墨子非乐之故。 关键词:墨子,非乐,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然而思想和言论却是十分自 人处的现实,面对着势压倒道的局势,墨子万分焦虑, 但他绝不会低头和屈从。这是他自苦爱人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及勇往直前 不怕死的精神使然。正是墨子先在认知图式中的这些非理性的主观心态因 素促使他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3],勇敢地提出了非乐论。
三、墨子非乐,有其明确界定的范围。
在列国纷争、天下大乱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墨子的非乐是针对具体的 国家而提出的。《墨子鲁问》中有一段墨子对自己思想组成要素的自述: 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如入国, 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昌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 节葬;国家喜音湛面,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遥僻无礼,则语之尊天、
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在这 里自述了其思想要素即所谓的十论,这是墨子思想的总纲,同时,墨子反 复强调了一句话,即必择务而从事,他认为要根据所在国家的具体情势, 实行不同的政策。其十论就是根据各国的不同情景而提出的。论文发表, 原因。这体现了墨子思维的动态性。当我们在批判墨子思想的矛盾的和背 谬的时候,考虑到当时天下的政治分裂和文化多元的格局,理解墨子必择 务而从事的主张,那么我们对墨子思想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就必会有一个新 的理解。墨子已明确指出,他的非乐、非命思想是依据国家喜音湛面而提 出的来的。这就说明墨子并不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主张非乐的。其 非乐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面对着民生凋敝之战国,目之所见,哀鸿 遍野,耳之所闻却是靡乐淫声,怎能不叫墨子非乐?!在国家喜音湛面的 情况下,非乐,于君、于国、于民都是有必要的。
四、墨子非乐因于其非儒
墨子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在向儒家学 习的过程中,墨子检验了儒家的思想,深见其蔽而自立学派以反儒。非乐 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动。春秋战国,礼坏乐崩愈演愈烈,一直承担着 政治、道德教化功能的西周礼乐已经越来越形式化,完全成为上层社会奢 侈享乐的工具,礼乐的政治、道德包括宗教功能逐渐消解、淡化而其审美 愉悦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孔子有一次见季孙氏在自己的家里欣赏只有周 天子才能享受的八佾之舞,于是发出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 感叹,一厢情愿地奢望通过固定的礼乐等级来维持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 论文发表,原因。《论语》一书,多次言及礼乐,又均以两者并举。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 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4]在孔子那里,乐与礼是融为一体的,乐 要受到礼的严格限制,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在这种情况下,乐实际上成为实行和宣传礼的重要手段。孔子不仅把 乐纳入到礼的规范中,而且用它来规范人的理性,即要成为人格完美的君 子,必须先学诗,再学礼,最后靠乐来完美道德修养。对于这些已经形式 化的繁文缛节,墨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认为国家的治理 和政治的清明不是靠外在
论墨子“非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