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勤奋的劳动和智慧创立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色浑厚光明,优美华丽,既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境界和细腻印记。优秀的古筝乐曲与民歌同样,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艺术变形”,经过演奏者的弹奏,在琴弦上唱出时代的旋律,是另一种形式的时代的“回音壁”。
最近几年来“古筝艺术表现出令人可喜的场面——多种多样的门派风格获取进一步发展,传统曲目及新创作品在公众中较宽泛地流传,老一代筝家为培育后继者沥悉心血,中青年筝家人材不停涌现,业余古筝爱好者愈来愈多,演奏形式也由独奏,为歌唱伴奏发展为重奏及合
奏。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宽泛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
己的一世心血专注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后辈,使大量富饶浓郁的地方特点筝曲流传到现在,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他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行没的业绩,他的踪影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倡导以筝会友,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获取宽泛流传普及,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课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确立了基础,能够说今天古筝事业的发展与前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些成绩也都是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优秀遗产的基础上获得的,所以,从古筝演奏和筝曲创作来看,古筝艺术的发展不能够不碰到古筝传统的深刻影响和有力限制,走开了纵向继承,古筝的独到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范就难以持续和传承下来;走开横向借鉴,便会影响古筝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三、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创新。古筝艺术四十多年来之所以获
得很大的发,除了重视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外,与古筝新曲目的大量涌现也是分不开的。这些新作经过演出实践的考验,有的已成为音乐会的保留节目,有的作为教材被广为教授,有的编成专集或录制成唱片、录音带第一版刊行。这些古筝新作显示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与传统筝曲对照,有联系又有超越,有继承又有变化创新。
50年代中期,筝曲创作开始了新的历程,以《庆丰收》、《幸福
渠》、《闹元宵》为代表的老一辈筝家,以他们所熟习的民间音调为创作基础,在突出古筝风采的同时,首创了新的双手演奏技巧,《幸福渠》(任清志曲)运用古筝码左边刮奏,描绘汹涌澎拜的气派收效。60年代开始,以王昌元、张燕、项斯华、范上娥为代表的新一代古筝演奏家,把学院里所学到的西方作曲技巧和钢琴演奏手法注入了古筝创作和技巧表现,出现了《战台风》这一优秀筝曲,它运用了大力度的
扫摇,双手快速扫轮等高难度技巧,刻划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的惊天
壮举,使筝这一古老典雅的乐器表现出气吞山河。坚定有力的艺术形
象,丰富了古筝的音乐性格。今后,古筝界涌现了一大量古筝新作,
如《草原英豪小姐妹》(张燕、刘起超曲)、《幸福渠水到俺村》(沈立良、
项斯华、范上娥曲)、《洞庭新歌》(王昌元、浦琦璋编曲)、《雪山春晓》
(范上娥、格桑达吉曲)等等,这些乐曲到现在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