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孩童意象探微
诗人在作品中寄望丰富的感情,有的直白,有的隐逸,因此经常“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而这里的“景”和“物”就是“意象”。明朝李贽《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先一念之本心也。”是的,童心为突出的如袁枚的《所见》,他笔下的“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既而“闭嘴立”,从动到静,突可是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绚烂、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龙活现。又如雷震的《村晚》,那个“短笛无腔”的牧童形象人心所向。这种以“牧童”作为意象的诗给我们谱写了一首首和平安静又天真自然的欢乐村歌,所刻画的爽朗、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自然,更叫人心生欢乐,忍不住幼年的还有高鼎的《村居》
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那种与少时伙伴“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
快无忧,那种“急走追黄蝶”又“无处寻”的搔首踟蹰,由眼远景忆起幼
时势,无奈事过境迁,只幸亏诗中咏叹少年欢歌。
二、以孩童为楔体,抒人生情怀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即是偶得之成功,诗的感情自然、传神,语言声韵忧如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绝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境界。诗中那个“笑问客从哪处来”的少儿即是诗人抒怀的楔子,诗人以少儿淡淡的一问作为引子,引出了“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悲怆,引出了反主为宾的沉痛,淡淡的一问于贺知章倒是重重的一击,哀婉备至,久久不停。而“少儿”的出现也使得全诗哀喜交加、别有意蕴,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少儿一面翻出。可谓是妙不行言!
若是说贺知章是借少儿感想久客伤老、人事无常的话,那么贾岛笔下的那个童子则成了诗人暗以咏志的楔体。贾岛以前因家境贫穷而
出家,后结识孟郊,又拜韩愈为师,但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期间又遭排挤,养成了他怪异内向的性格,他淡于名利,神往归隐。这首《寻隐者不遇》充分显露了他的心境,短短二十字却又内容丰富,而“童子”作为诗中一个人物意象,则和“青松”“白云”相同是“隐者”的象
征,而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诗句更是自成一家,他借隐者的徒弟“童子”来表达他对隐士的崇敬,对归隐山林的盼望。
提起与孩童的问答,忍不住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虽是一篇辞赋,但文中欧阳修与童子的一段对话却也是耐人回味。萧萧的秋风在诗人听来是“栗然”,而在童子听来倒是自然,童子成了触发诗人感怀的楔子:童子年幼不知,光亮坦率,而作者身居高位,目睹政界朝政之黑暗心生杂扰。
而欧阳修的学生苏轼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也写到了童子:“家童鼻息已雷鸣。叩门都不该,倚杖听江声。”借由童子的鼾声映衬夜阑风静,以“家童”涉世未深故而高枕酣睡,引出诗人虽历尽宦海浮沉却渴求心灵自由的洒脱情怀。若是说欧阳修是借“童子”表达对纯净心境的敬羡渴求,苏轼则经过“家童”表现了他对现状的坦率接受。
三、以孩童为载体,讽社会百态
很多时候,诗人由于时世朝政没法直抒胸臆,便会借各种意象来抒发感情,这就是“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而孩童由于其本性纯真、悠闲自得也成了诗人抒怀言志、怀古讽今的载体。
(一)嗟无奈折腰之愤
《百忧集行》是杜甫晚年的一首诗,诗的首句没有写忧,而是对年少快乐岁月的回忆,却以小儿呜咽索饭结
古诗词中孩童意象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