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简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
道德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其他生活。争论道德生活的理论就是道德理论,也可以叫作伦理学。道德理论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指导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它给我们供应一套道德标准,从而去引导和斯洛特认为自己更好地解释了常识的道德直觉,而且他满足于此。在做道德评价的时候,他也不要求一个中立而又公正的旁观者。
5
那么道德义务是如何与移情发生关系的呢?斯洛特是通过“移情利他假说”来解释的。移情力气越强,关爱他人、关怀他人的欲望和意愿也就越强,从而产生的道德义务也就越强。面对着多种的道德义务,我们只需要考察一下对哪一种移情的强度越大,也就意味着哪个道德义务越重要。
那么移情是如何导致道德评价的呢?斯洛特认为,这是由以下机制形成的。他先阐述了道德态度,之后解释了道德推断的形成机理。他认为,道德上的赞同与不赞同与道德推断是不等同的,但是这种道德态度却是道德推断的基础。当我们对于行为者是否具有移情关爱表达道德态度时,假如我们观看到行为者对于行为接受者表达了移情关爱(由于评价者同时也具有移情力气),评价者就会在内心中升起一阵暖意;相反,假如行为者对于行为接受者缺乏移情关爱,我们则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寒心。不过评价者的移情不是对行为接受者的直接移情,而是对于行为者移情状态的一种移情,即是一种二阶的移情,这种移情状态包括行为者的感受、欲望、情感倾向等。假如评价者内心产生的是暖意,即一种确定的情感,这就不仅表明评价者对于行为者的行为以及品性赐予了确定(道德态度),而且这同样也会使评价主体在面临类似的状况时更加倾向去做这样的行为,从而也就会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以及品性做出确定的道德推断。同理,评价主体会对施行残忍无情行为的行为者的行为产生一种寒心,从而这种否定的情感(道德态度)也就会促使评价主体做出否定的道德推断。确定的道德推断就会导致被确定的行为,如“仁爱的行为道德上是善的,是应当做的”[2]48;相反,否定的道德推断就会导致对该行为的抑制,如“残忍的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2]48。如“残忍的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因此,斯洛特也就说明白移情如何在道德态度――道德赞同和不赞同中发生作用的机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移情在道德推断形成中的作用。 二、介绍几种对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的反对,这些反对都涉及规范性的问题
5
?辛格(Peter Singer)的反对
斯洛特认为正是由于移情反应受到各种时间、空间以及因果等直接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形成道德推断、道德评价时就会依据这些因素来进行评估。依据斯洛特的观点,假如自己的亲人和一个生疏人同时溺水需要救助,那么我们对于自己的亲人比另外一个生疏人就具有更多的义务。但是彼得?辛格认为,我们对于全部需要关怀、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所负有的义务是一样的,他不认为关怀了一个你正好遇见的乞丐这样的行为比一个通过节俭而把钱财捐给难民的行为更值得敬重和赞扬,他认为这两个行为的道德价值是相同的,是由于我们对他们所负有的义务是完全相等的。因此彼得?辛格认为富人的铺张行为甚至我们平常滥买衣服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因此他认为斯洛特的这种移情偏爱应当需要一个更好的辩护。
6
笔者认为斯洛特会这样回应,第一,我要做的就是解释我们一般的道德直觉,这种理论对于一般的道德直觉的解释还是可以得到辩护的,但是彼得?辛格恰恰反对我们一般的道德直觉,他认为我们一般的道德直觉是需要通过更好的理由来辩护的。其次,彼得?辛格的道德要求太过于严格、苛刻,我们不行能有这么高的道德直觉,我们总认为我们对于亲人的义务要远远超过对一个路上所遇到的生疏人或者一个难民。但是笔者认为道德推断的评价者,应当如休谟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中立的旁观者,要有冷静坚决的推断力。休谟认为,即使面对敌人悦耳的音乐,“一个拥有精细的听觉、并且能够自制的人,可以区分不同的情感,会去(依据客观的标准)赞扬值得赞扬的”[3]524,“一个冷静而有定见的人可能使自己从各种幻象中保持自己的推断”[3]524等等。
斯洛特认为自己的道德情感主义可以很好解释义务论的观点,他认为我们直接看到一个凄惨苦痛的行为发生时所产生的移情反应要比仅仅是坐着看一个苦痛的行为所产生的移情反应要更猛烈,这就足以解释主动做某事与让某种损害发生的区分,例如主动杀害某人对让某人死去。义务论认为不撒谎、不杀人这是人们的消极义务,在任何时间都是不行以做的,因此自己主动杀害某人是完全违反自己义务的,是不会去做的,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自己主动杀人和看着一个人死去的区分。但是很难看出移情理论如何能够解释这个问题。
8
斯洛特的回应可能是
简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