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井冈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井冈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井冈山既是着名的革命圣地,又是风光绮丽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异常丰富的自然景观。她雄峙于万洋山中,方圆5等,这些山地可分为三级分水岭。一级分水岭分布于西部黄洋界、八面山、荆竹山、南风面等地,山峰彼此连接构成山岭,南北向展布,海拔1300~2120m,相对高度多在1000m以上,属鄱阳湖流域与洞庭湖流域的分水岭。
二级分水岭分布于中部铁坑、严岭嶂一带,由连续性欠佳的山峰组成蛇状弯曲的山岭,山顶多为圆形或圆锥形,沿北西向延伸,海拔1000~1300m,相对高度800m,是牛吼江和蜀水河的分水岭。三级分水岭分布于南北两侧的游击洞、五指峰、黄轨湖和茶子坳一带,山峰相互连接成锯齿状及鳍状,呈单面山脊形态,呈北西和北东向延伸,海拔多在900~1100m之间,相对高度700m,是区内行洲河和拿山河等小水系的分水岭。
在井冈山的低山之间还分布着经过长期侵蚀切割的,绝对高度<500m的低缓起伏的丘陵地貌。
峡谷和瀑布
井冈山形成深切的峡谷,形态上呈“V”型,长度从几千米到十几千米不等,着名的有龙潭峡谷和水口峡谷,瀑布多与峡谷相伴生,初步统计。井冈山的瀑布景观有100多处,最着名的当属笔架山陡崖瀑布和五龙潭瀑布群。
构造盆地
在井冈山的侵蚀山地和丘陵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十多个典型的山间构造盆地。他们大多沿境内的河谷呈串珠状分布,如茨坪、大行洲、下庄、小行洲和黄垇盆地沿行洲河水系分布,大陇、龙市和葛田盆地沿宁冈河水系分布,大小五井、厦坪和拿山盆地沿拿山河水系分布。
另外,从岩石地貌类型的角度,井冈山的地貌类型包括泥盆纪砂岩地貌、寒武纪与奥陶纪变质岩地貌、志留纪花岗岩地貌、泥盆纪碳酸盐喀斯特地貌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喀斯特地貌区发育的各种溶洞,如梨坪的石燕洞发育在泥盆纪灰岩当中,深千米,因常年七夕石燕而得名,大洞小洞相连,形成洞中有洞的奇景。当地民谣“水打梨坪门前过,田里无水干死禾”正是井冈山喀斯特地貌区特征的生动写照。
井冈山东西分别于鄱阳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相依,是长江中游鄱阳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分界性山脉,宏观上构成了南北向的“盆岭”地貌格架,即鄱阳湖盆地和洞庭湖盆地之间的山脉景观。这与我国西南三江并流区的纵向岭谷地貌十分相似。
独特的“盆岭地貌”造就了井冈山重大的生态学价值。早在中生代时期,井冈山地区就是古太平洋西岸大陆内部的一条构造隆起带,其东部的古武夷山地区在中生代是一处大规模火山活动区,其西部是中生代大型水域盆地,南北走向的罗霄山正好是一条生物界最理想陆地迁徙廊道,也构成了鸟类南北方向迁徙飞行的地标。
井冈山的地貌景观可以概括为“雄、险、奇、秀、幽”5个特点,正如“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井冈山下啊,万岭不思游”等诗词的高度赞美。井冈山特殊的“井字形”地貌,与植被景观相结合,自荆竹山开始,绕过五指峰,穿越笔架山,直达第一高峰南风面,绵延50km,色彩斑斓,在视觉上无与伦比。
四、气候
井冈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偏南风频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在1500m左右达到最高;而偏北风频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地势的西南高、东北低对于西北冷风有阻滞作用。井冈山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冬天因四周茂密的森林阻击了寒流的侵袭,虽冷但少严寒;盛夏,山高气温低,林茂而风起,虽热而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度,一月份为最冷月,平均温度度,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仅为度,极端最高温度也只有度;年平均降雨量187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213天,年平均日照1511小时,无霜期年平均为241天,平均雾日96天。具有冬温、春湿、夏凉、秋爽、云雾多、日照少、降水多、风力小等特点。
(一)春秋季长,夏冬季短
采用候平均温度低于10℃作为冬季开始,高于22℃时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的四季划分方法。表一列出了井冈山景区(茨坪)四季起讫时间与南京、北京的比较情况
表一 井冈山景区(茨坪)四季起讫时间与南京、北京比较
由表一可见,井冈山春季和秋季时间比南京、北京均长,而夏季和冬季比南京、北京短。井冈山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相宜。
(二)气温宜人,月较差小
表二列出了井冈山(茨坪)各月和全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
表二井冈山气温统计 单位:℃
井冈山年平均气温为℃。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比南昌低℃,但比上海高℃,比北京高℃。其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4℃左右,冬季气温并不很低。春节前后,多雨雪天气,冰凌遍布,银装素裹,气象万千,漫山白雪皑皑,宛若北国风光。井冈山冬末初春还
井冈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