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打造系统创新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全面创新战略。创新不是某一类人或某一部门、某一行业的事,而是国家的事、全社会的事。必须打造融通各种资源、衔接各个产业、激发各方力量的系统创新链,才能实现创新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一、打造国家系统创新链
打造系统创新链,国家的顶层设计最核心、最关键,不仅要有新理念新思路,而且要有系统思维、全局规划、总体统筹。1987年,系统论被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引入创新领域。他在研究日本的经济发展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说明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中起着十分重
要作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对科技意义重大。克里斯托夫?弗里曼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国
家创新系统不但考虑到创新的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制度、组织、社会、政治等影响因素。它的概念框架是系统论,其所用的思维方式就是系统思维,其要点是协调统一。系统论被引入创新领域,意味着人们运用系统论和整体论来研究和推动创新,这是创新理论的历史性转变,在创新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使人们对创新的认知跨入新境界指出:“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我国正处在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打造国家科技创新系统迫在眉睫。
二、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链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创新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之中。从系统论看,创新成果转化是创新系统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是创新的目的所在。创新成果转化链要通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他强调:“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
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李克强指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他强调:“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必争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实现重大突破,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国家战略、惠及千家万户,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要面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中国创造’的影响力,大力研发新品、多出优品、打造精品。面向保障国家安全,解决好关乎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等重大科技问题。面向增进民生福祉,用科技和创意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和其他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推出更
多为亿万群众喜爱、创造新需求、形成新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让生活更美好。面向生态建设和改善,综合运用各种生态新技术,促进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开发和高效清洁利用等,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我们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释放全社会创新原动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次要以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依赖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老路已越走越窄,亟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从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寻求根本性转变。必须深入研究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需求,推动科技成
习主席谈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