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
《滁州西涧》唐诗赏析: 篇一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犯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犹如遨游,悠闲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冲突无奈的境况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悲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予,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韦应物诗鉴赏 篇二
滁州城的西门外有一条西涧,俗名上马河,环境幽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常去游赏、赋诗,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这首诗就是他即景之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泛写暮春景物。暮春季节,诗人漫游来到涧边。此时花已凋落,只剩下一片碧绿芳香的幽草,在树丛深处传来黄莺的鸣叫声。别有会心的诗人,独怜幽草,无意听黄莺歌颂,流露出恬淡的心情。接着,后面两句写傍晚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上涨,傍晚又下了一场急雨,流水愈加湍急,古渡口看不到人迹,只见一只小船,悠闲自由地横在岸边。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野古渡幽静而有生趣的景象,反映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幽深渺远,向为人们称道据说北宋宣和年间,画院招考画师,考题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各画师接到题目后,无不细心构思,大家都费尽心机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无人”之境。经过评比,有一幅名列榜首,被贴出来以供欣赏。原来这幅画在构图上比别的画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别的画无论构思、设色怎样不同,却都只是按原诗句字面的意思,画了一个幽静的古渡口横着一只空船,表明“无人”。而这幅画的作者却独具匠心,在空船头上添上一只小鸟。这样一来,不但颇具劝服力地表明“无人”,而且表现出幽深无人之境中的生趣一下子在意境上就高出众作很多。这正是韦应物的诗意所在。大家看了画后,都认为这位作者深得韦应物的诗魂,将其画名列榜首,当之无愧。
创作背景 篇三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宠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巡游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滁州西涧韦应物诗意及其赏析赏析 篇四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
这一首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时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开头二句是写日间所见。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孤独、不愿趋时悦人的风标, 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宠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调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好像打破了刚才的寂静和悠然,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第 5 页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