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
篇 解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重点讨论了外感内伤诸病发生的原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传变及一般见证故曰“百病始生”
第一段 疾病病因与分类
灵枢·百病始生
篇 解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重点讨论了外感内伤诸病发生的原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传变及一般见证故曰“百病始生”
第一段 疾病病因与分类
讨 论
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是否是致病因素
1)六气、六淫的区别
2)七情在什么情况下是致病因素
“生病起于过用”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根据致病因素所伤部位分类
风雨袭虚-伤上
病起于阳 外(表)
清湿袭虚-伤下 是谓三部
病起于阴 喜怒不节伤脏 中(里)(分为三员)
第二段 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邪正相搏的发病学说
1、正气:
具有抗邪气侵袭、抗病理损伤与功能恢复能力;在疾病形成中,发挥基础与主导作用。
2、邪气:
具有致人疾病与损伤机体作用;在疾病形成中,为致病条件或诱导因素,在某种条件下也能成为主导因素。
3、邪正:具有互动作用。
天人虚实相参示意图
天----------虚----------实----------实------------虚
人----------虚----------实----------虚------------实
两虚相得 两实相逢 正风者其 肉腠闭拒
大病乃成 众人肉坚 伤人也浅 虽有大风苛毒
合而自去 弗之能害
《灵·刺节真邪》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
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
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
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
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
:肠鸣、腹胀、飧泄、溏出糜
机理:寒邪入脾胃,腐熟传导运化失常则腹胀、飧泄;邪与肠中水气相击则肠鸣;化热,热伤肠胃腐败水谷则溏出糜。
机理:邪气日久不去,扩散到肠外膏膜,留于络脉之中,日久气血不得注入大经,血涩不行,日而成积。
邪入途径及顺序(由表入里,自浅而深)
皮肤(孙脉)→络脉→经脉→输脉→冲脉
→肠胃→肠胃膜原之脉(成积)
临床意义:
1、对邪气致病及传变规律的认识概括;
2、对后世外感疾病辨证方式的价值(表里传变: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3、治未病、防传变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四段 积证的病因、病机及分类
一、病因病机
病因:寒邪
病机:气血津液的逆乱
二、分类
上逆腹部(肠胃)
寒邪 ————肠胃血脉凝滞——肠胃传导功能失常—— 胀
气不运津
—————肠外津液运行不畅而聚结——津寒互结——积
饮食不节 寒邪
起居失常 肠之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寒、血、津液…积
用力过度 阴络伤则血内溢——便血
阳气运行不畅
寒邪--气血逆乱 六输不通——————气滞血瘀 积
情志--气滞血瘀 津液不散
总 结
积证的病因:
寒邪、七情、饮食、起居、用力过度
积证的病机:
寒凝津液、痰浊结聚、气滞瘀血
提示积证的治则:
温经通络,化痰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第五段 论内因致病及治则
神为心所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恐惧皆伤心”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内外皆伤”
灵枢·百病始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