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层理及识别
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底面
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及测算方法
岩层的沉积顺序
整理课件
第一节 层理及识别
1、层理的形态分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
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数据表示。
整理课件
1、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任何一个平面都有无数条相互平行的不同高度的走向线。
2、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向。
3、倾角: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在垂直于该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整理课件
视倾角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
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
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
倾角,也叫假倾角。视倾角的
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
系为:
tgβ=tgα·cosω
当视倾向偏离倾向越大时,视倾角越小,当视倾向平行走向
时,视倾角等于零。
整理课件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直线的产状是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产状要素
包括倾伏向、倾伏角,或用其所在平面的侧伏向和侧伏角
表示。
倾伏向(指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
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
的方位。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所
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要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
与该平面走向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
角。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位。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2、在地质图上表示岩层产状的符号
整理课件
第三节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
岩层露头和露头线
1、岩层露头:指岩层裸露地表、未被第四系松散堆
积层覆盖的部分。
2、露头线:岩层露头和第四系在地表的分界线,称
为基岩出露线或第四系界线;岩层与地面的交
线,称为岩层面出露线,即岩层露头线。
3、岩层露头线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岩层露头线的形态是指岩层露头线在地面和地质
图上的弯曲的形态。影响岩层露头线形态的因素
有岩层产状和地形。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水平岩层
整理课件
倾斜岩层
整理课件
“V”字形法则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直立岩层
整理课件
第四节 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整理课件
1、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2、 铅直厚度(hg):岩层顶、底面之间的铅直距离。同一岩层,只要产状不变,在任何方向的剖面上铅直厚度是不变的。h=hgcosα
3、 水平厚度(hf):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水平距离。h=hfsinα
4、视厚度和视水平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岩层顶、底面与剖面的交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岩层的真厚度,称为视厚度;水平距离也大于水平厚度,称为视水平厚度。
5、残存厚度:岩层遭受了剥蚀,现在所见到的是岩层的残余部分,由地面某点至岩层底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称为残存厚度。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岩层的埋藏深度
由地面某点至地下某岩层顶面的铅直距离,称为该岩层在地面某点的埋藏深度。
1、埋藏深度为地面某点与其在地下某岩
层顶面上的铅直对应点的标高差。
2、埋藏深度为该岩层顶面上的铅直对应
点以上各岩层铅直厚度的总和。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第五节 岩层的沉积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当一个地区长期处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即沉积盆地缓慢下降,或虽上升但未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或地壳沉降与沉积处于相互平衡状态,沉积物则一层层连续堆积而没有沉积间断。这样一套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整理课件
不整合接触
沉积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有两种类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主要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
2、角度不整合:主要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褶皱型式和变形强弱程度不同,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和性质不同,上下两套地层的构造方向不同。两套地层的变质程度和岩浆活动也常有明显差异。
整理课件
不整合在地质图或剖面图上的表现
1、平行不整合
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不整合面与其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即倾向、倾角相同,其地质界
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