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题西林壁案例设计.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西湖一校老师 王东基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络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步鉴赏才能,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西湖一校老师 王东基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络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步鉴赏才能,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考虑。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老师相机进展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绘一下“远近上下”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考虑: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比方,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老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展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老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

题西林壁案例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rozn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8-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