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词解释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3、BOD/COD的比值可以作为污水是否适宜采用微生物量的底物利用率。
41、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态上不同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污水渗入其中得到净化。
42、双膜理论:一种关于两个流体相在界面传质动力学的理论。主要论点:(1)在传质过程中,两相间有一个相界面。相界面两边具有传质薄膜,在任何流体力学条件下,都呈滞流状态;(2)尽管传质两层膜很薄,仍是传质过程的主要阻力所在;(3)不论何时,在两层薄膜间的相界面处的浓度关系,假定已经达到平衡。双膜理论将传质过程的机理大大简化,而变为通过传质两层薄膜的分扩散过程。但在反映客观实际和指导生产方面,都有缺点和局限性。
43、短程硝化一反硝化脱氮:就是将硝化过程控制在N02-阶段,阻止N02-进一步氧化为NO3-直接以N0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脱氮。
44、(Dick理论中的)极限固体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浓缩区单位面积的固体质量。
45、成层沉淀:当废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每个颗粒的沉淀将受到其周围颗粒的干扰,沉速有所降低,如浓度进一步提高,颗粒间的干涉影响加剧,沉速大的颗粒也不不能超过沉速小的颗粒,在聚合力的作用下,颗粒群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各自保持相对不变的位置,共同下沉。液体与颗粒群之间形成清晰的界面。沉淀的过程实际就是这个界面下降的过程。
46污泥指数SVI: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mL/g。
48、湿地处理系统:利用湿地对污水进行处理的系统。50、分离因素:在同一萃取体系内,两种溶质在同样条件下分配系数的比值
50、分离因素:在离心力场中,颗粒所受到的离心力大于重力的倍数。
51氧垂曲线:污水排入河水后,耗氧和复氧同时存在,河水中DO和BOD5浓度变化模式用曲线表示,
其中D0曲线呈悬索状态下垂。
活性污泥: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黄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生物膜:污水与滤料或某种载体流动接触,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后者的表面将会为一种膜状污泥所覆盖,这种膜状污泥叫生物膜。
两相消化:根据消化机理,把第一、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分别在两个消化池中进行的消化称之为两相消化。
4
两级消化:一级加热、搅拌、集气;二级不加热不搅拌排上清液的消化方式。
名次解释
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水体当中的溶解氧逐步被耗去,到达临界点又逐步回升的过程。
污泥解体:污泥混入有毒物质,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
生物膜法: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
稳定塘:经过人工适当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5■生物除磷: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将活性污泥交替在厌氧和好氧状态下运行,能使过量积聚磷酸盐的积磷菌占优势生长,使
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