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都江堰
孙英哲 自从余秋雨写了那篇有名的《都江堰》后,在中国,唯一能与长城相提并论的似乎也就只有都江堰了。所以早就想去拜访一下这个神奇的地方,找寻书上一幅又一幅精彩插图和无休止的赞美篇章的根本出处。
但是去了以后我才到清末,再从民国讲到新中国,而是以历史哲学为出发点从原因结果到整体部分,从事物联系又讲到万象矛盾,像掰橘子一样,沿着逻辑的纹路,剥掉表层历史的皮,一瓣一瓣地把都江堰的内质剥给我们看,并且让我们闻到了果肉里面汁液的清香,那种我们不曾细细品味便急不可待地咬破橘子而错过的清香,那种平时我们不曾注意却忽然间显现在和煦的阳光下让我们诧异的清香,当然,这清香便是后话了。
走过长长的滨河大道上绿树翩跹起的层层影摆,我们美美地听着老人灵巧地剥着“都江堰的橘子”,“生活在现在四川的人们是幸福的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以前这里并不是这样。古时候人民生活在这儿最大的麻烦是岷江,逢夏必洪,洪退田芜,这就得想办法呀,于是开始有了李冰。要解决水患就得解决两个问题,一要治水,二要治沙,而在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与自然搏斗不仅要靠勇气,还得拼时间,这就决定了治理水患必定是一个千秋万代、继往开来的工程,所以注定历史上不会仅仅有一个李冰,而会有千千万万个李冰。汉朝蜀郡守文翁治过水,他也是李冰;元朝吉当普治过水,他也是李冰;明朝胡光、清朝丁宝桢、民国官兴文都治过水,他们都是李冰。所以说李冰他是个开创性的人物,他为都江堰的历史凿了第一斧头,但他治水后受益的灌区只占今天1000万亩的1/5。”“今天已经有一千万亩啦?”真是不敢相信啊。“对呀,李冰那时只修了2条干渠,今天却有了55条了。当然,大多数都是解放后对灌区的3次扩建过程中做的,所以我们这些解放后的水利建设者也能算作是李冰了。”嗨!原来人家老人是水务局的,我说呢。
终于走完了长长的滨河大道,也不知什么时候,周围竟围了这么多同学,还有随行夏令营的地质学会的工程师和电视台的记者不断地在点头。
跨过一座桥,基本上就把“景区”这个围绕了3/4了,转眼。低矮灌木、花盆紧凑,进入了景区公园。老人很熟悉地带我们穿过了渐欲迷人眼的乱花丛中,直奔主题一展览馆。馆前的那口大青铜缸倒让我想起了老家晋祠难老泉的瓮,传说难老泉原先也是水患频繁,因为它的泉眼是一口不断往外冒水的大瓮,只因水母娘娘一屁股坐在了它的上边,堵住了大口,留出了小缝,才成就了后世晋源万亩良田。想想这岷江水,自然要比南老泉大出很多,千秋万代,多少个像李冰一样甘于奉献的“屁股”才镇住了岷江,成就了天府之国啊!玩笑之语。
展览馆绝好地运用了灯光与玻璃,一幅幅资料,一件件文物被牛眼灯照得亮亮。再经玻璃橱窗的折射、散射、衍射更是熠熠生辉,而厅廊里却“吝啬”到不用一只灯的地步,让人顿生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无限崇敬,不禁想起了伊斯坦布尔万神殿里圆顶苍穹下的信徒对宗教的虔诚。
老人紧靠着玻璃窗站着,太挤了,几乎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他围住了。
“刚才在桥那边给大家讲述得不直观,大家可以看看这幅灌区变迁图。红色的是解放前的,而其他一层一层都是解放后一次一次扩建的,这就体现了它始终是处在更新发展之中的,但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这种面积的差异而小视了李冰的功绩,因为他具有首刨性,为了建堰,他没有火药也敢凿山开宝瓶口,奠定了都江堰的什么呢?就是我
寻找都江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