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词自然美的两种境界
解宝林 我看过这样一则记载:说苏东坡在翰林院的时候,有一个募友善于唱歌。一次,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柳永怎样?”这位幕友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寻找诗词自然美的两种境界
解宝林 我看过这样一则记载:说苏东坡在翰林院的时候,有一个募友善于唱歌。一次,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柳永怎样?”这位幕友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弹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高唱‘大江东去’。”苏东坡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位幕友的意思是:柳词和苏词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柳词婉约,苏词豪放。从现代美学的观点看,柳词善于表现秀美,苏词善于表现壮美。他们各自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自然美千姿百态,难以穷尽。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境界,表现在写景的文字上,也就有两种美的风格。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诗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见它与其他文体的文章同样重要,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诗词教学,如何使学生激情高涨、兴趣盎然地配合诗词教学,如何使学生真正地领悟诗词蕴含的美,我的做法就是:寻找诗词自然美的两种境界。
一、“读”出诗词的壮美来
壮美的景物高大雄伟、粗犷激起,辽阔奔放、大气磅礴。从美学上讲,壮美表现在外在方面,高山大海,狂涛巨浪,风雪雷电,长空丽日,森林莽原,本身就带有壮美的特点。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种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的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说:“‘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诗词中用相应的文笔来加以表现,就显示出一种壮美的风格来。在诗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这种壮美风格,我的办法是:“读”。可以分组读,集体读;可以范读,自由读;可以领读,跟着录音读。要求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掌握诗词节奏的轻重缓急,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词描绘的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诗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总之要读出诗词的诗味来,品出诗词的诗情来。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种壮美的风格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的最为鲜明。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酝酿好感情,放声朗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同学们带进了一个高无穷的深秋境界,使同学们看到了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使同学们“读”出了一个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赤心的怦怦跳动,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使同学们得到了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熏陶,汲取了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词那种包孕丰富和引人想象玩味的美感,使他们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那种崇高、那种威慑、那种昂扬奋进、那种激越壮阔,充斥胸怀,读得自豪,读得过瘾。
现代诗词这样,古代诗词亦如此。
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景物描写,谁读完,都会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
寻找诗词自然美的两种境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