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汉字中的古代体衣
穿在身上的衣服叫“体衣”,分上衣和下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说文》“裳”作“常”,“裳”是“常”的异体字)。《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周礼?夏官?司马》:“玄衣朱虎、狼为猛兽,因此穿虎裘、狼裘则是威猛的象征,多为宫廷侍卫所穿。《礼记?玉藻》:“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郑玄注:“卫尊者宜武猛。”是说国君的右侍卫穿虎裘,左侍卫穿狼裘。
羊裘为粗劣之裘,因此穿羊裘常被用来形容人贫困或生活简朴。如《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披葛带索,……冬则羊裘解札。”《后汉书?马援传》:“(马援)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这是说马援把万贯家财尽分他人,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
鹿裘也是粗劣之裘,可能是由于上古中原地区鹿易得而皮又不如狐、貂轻暖的缘由。如《淮南子?精神训》:“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韩非子?五蠹》对尧的简朴生活则记载的更为详细:“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裘”即鹿裘)《晏子春秋?外篇》:“晏子相景公,布衣鹿裘以朝。公曰:‘夫子之家,若此其贫也,是奚衣之恶也?’” 假如在庄重的场合,还要在裘外加上罩衣,以增加服饰的文采,否则被视为“不礼”。《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就是说裘外不加罩衣不能到正式场合。罩衣叫做“裼”,主要起美饰作用,同时也有敬重对方的意思。《礼记?玉藻》:“君在则裼,尽饰也。”孔颖达疏:“凡君在之时,则露此裼衣,尽其文饰之道以敬于君也。”裼衣的颜色和裘必需协调。《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郑玄注:“君衣狐白毛之裘,则以素锦为衣覆之。”即国君的狐白裘外要罩上素锦裼衣。又:“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绡衣以裼之。”是说大夫、士等穿狐青裘时要用黑色有花纹的丝织品做裼衣罩在外面。又“犬羊之裘不裼。”郑玄注:“质略,亦庶人无文饰。”即老百姓穿的犬羊之裘,由于质地差,不需要在外面罩上裼衣。《论语?乡党》也有这样的记载:“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由于裼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文采,所以即使是贵族平常家居也可不加裼衣,《礼记?玉藻》:“不文饰也,不裼。裘之饰也,见美也。”就是说,非正式场合可以不加文采,故不加裼。
5
裙
《说文》无“裳”字,“裳”作“常”,“常,下裙也。”在古代,“裳”就是“裙”,指下衣,是用几幅布帛连接而成。《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郑玄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这是说“裳”是由七幅布帛连接而成。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联接群幅也。”魏晋以前,男女都穿裳裙,《诗?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礼记?曲礼下》:“大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这是说男子穿裳。唐李端《相和歌辞?襄阳曲》:“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这是说女子穿裳。《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管)宁常著皂帽、布襦?F、布裙,随时单复。”《晋书?卷九十七》:“其男子通服长裙。”这是说男子穿裙。《汉书?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时,司徒史鲍恢以事到东海,过候其
汉字中的古代体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