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1营养价值及市场需求
泥鳅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经济价值较高,广泛分布于我国除西藏高原外其他地区,日本、韩国、前苏联、印度也有分布,泥鳅肉质细嫩、清淡鲜美,而且具有滋补药用价值,历来为人们所喜食。
,药用价值高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被誉为水中人参。每100 g肉中含脂肪231 g、 g、热量4 912 kJ、钙51 mg、磷154 mg、铁3 mg、 g、 g、 mg、 rag、 mg。
泥鳅药用价值较高。《医学入门》和《本草纲目》中记载:泥鳅性甘、平,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治疗肝炎、痔疮、阳萎、乳痈、小儿盗汗、皮肤瘙痒、手指疔、跌打损伤等症状均有一定疗效。
,经济价格高
近年来,工农业污染加剧以及无序滥捕导致泥鳅野生资源数量和品质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的健康化,以无污染水域养殖的泥鳅市场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因此,开展泥鳅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泥鳅养殖风险小,收益丰厚,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接受[1]。目前,国外市场主要在韩国和日本,国内市场在近几年有所提升,泥鳅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开始受到关注,价格已提高1倍以上。
2生物学特性

泥鳅体为长圆柱形,一般体长12~18 cm,体重10~25 g,雌体大于雄体,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最长的须后伸到达或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体色因栖息环境不同而有变化,一般体背及体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也有体色偏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

泥鳅系杂食性鱼类,幼苗阶段摄食动物性饲料,后逐渐转为杂食性,成泥鳅偏植物性。体长和摄食的关系:体长5 cm以下的个体,摄食小型甲壳类动物;体长5~8 cm时,除摄食小型甲壳类外,还摄食丝蚯蚓;体长8~9 cm时,摄食硅藻、植物的根、茎、种子等;体长达10 cm以上时,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各生长阶段均喜食人工配合饲料,促使泥鳅快速生长,增产增收。

泥鳅可以用腮呼吸,也可以用皮肤和肠道呼吸。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因其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冬天靠肠呼吸来维持生命,水中氧气不足时还可以到水面吞食空气,在肠中进行气体交换,废气从肛门排出。因此,对低氧的抵抗力远胜于其他鱼类。~ mg/L时,泥鳅开始死亡;若进行肠呼吸, mg/L时仍能生存,是一个高产潜力很大的品种。

泥鳅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8~30 ℃,最适水温为22~28 ℃,水温较高时(32 ℃以上)钻入泥中栖息,水温低于7 ℃时潜入泥中冬眠。

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1年也可以多次产卵,繁殖季节为4月底至秋季,繁殖最佳温度为24~27 ℃,雌体的怀卵量不一,最少只有1 000粒左右,最多达2万粒。
3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5 KB
  • 时间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