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徽体现孔子君子人格的魅力
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园构成的园面。外环上下是中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据司马迁考证:"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1)。在易经64卦的大象辞中,绝大部分冠有"君子以"的定冠词,表明孔子以"述而不作"的编者身份评述他对于君子人格的多种要求。他又曾指出:"乾坤其易之门邪!"(2)。既然乾坤两卦作为易经的大门和核心,概括了全部易经的基本内涵,那么大象辞"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八个字,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孔子对于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又《中庸》讲君子的德行说:"配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朱熹解释:"不息则久","悠远则薄厚"(3)。即以天德为不息,地德为薄厚。这与乾坤两卦大象辞的含义一致,都主张君子人格应当具足天地之德,或"与天地合其德"(《易o文言》)。
今年是孔子诞辰2550年周年,全球都在纪念这位名列世界十大思想文化巨人榜首的伟大导师。他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从20世纪20年代就镌刻在北京清华园大门上,也铭记在万千清华师生的心坎上。重庆、长沙和贵阳等地的清华中学的校歌或校训中,也把"自强不息"作为主旋律。可见孔子的名言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那么在新的21世纪中,它是否还会具有巨大的魅力呢?
"君子"与"君子人格"
在孔子时代对君子的身份并无明确定义。从有关经典中涉及"君子"的引文来看,主要有两种身份:一是侧重以社会政治地位划分等级有大人与小人之分。《孟子o滕文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而孔子主张"焉用稼",属于"劳心者"。故一般人常把君子当成大人那样的统治者。实际上孔子只在鲁国当过几年司寇,还够不上"大人"统治者的身份。另一是侧重从人格品德的角度来界定君子。孔子心目中最崇敬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其特点?quot;止于至善"尽善尽美的伟人。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犹病诸!"(《论语o雍也》)。既然尧舜都不算很理想的圣人,遑论他人,故孔子只得退求其次。"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o述而》)。孔子认为"君子就是把那种仁义道德化为个体自觉的内在要求,从内心深处理解道德的神圣性、先天性,并能把它作为行为准则去实行的人"(4)。或可心理解为品德高尚、学行一致的人。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quot;;"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以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易o系辞》)。这些都表明孔子是以培养君子作为教育目标的。
"人格"也有广狭义之分。常说某人"人格卑劣"或"以人格担保"均属狭义"人格"。大体与个人"名声"、"信誉"相当。广义人格即个性。《远东英汉大辞典》。文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厚德载物"的淳朴素质与"自强不息"的行文风采,是君子人格中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孔子的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o雍也》)。意指学生本有的纯朴品质,如欠缺文艺
清华校徽体现孔子君子人格的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