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古城罗川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风光秀丽,地理环境宜人,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系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为其母刘氏高氏所建,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均建于 第十七课 古城罗川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风光秀丽,地理环境宜人,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系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为其母刘氏高氏所建,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均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四月,系庆阳府真宁县为纪念赵邦清所立,这三座石坊各高约10米,宽约20米,全以红砂岩凿磨镶砌而成,通体雕梁彩绘,布满人物、飞禽、山水、云烟、树木、花卉等浮雕图案。大幅匾额分左、中、右三品,上、中、下三层高悬。是我省公存的唯一石坊,具有很高的雕刻工艺和建筑艺术,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罗川小学(原城皇庙)大门两旁,距赵氏石坊约200米处,有一对高大的铁旗杆,高约16米,旗杆穿过两尊侧首张目露齿相望的铁狮后部,顶有飞鹤展翅欲起,身蟠双龙,方头四角各竖小旗,旗中有“断”字饰,作飘扬状,斗角下系小铃,迎风作响。杆下部悬砌一对联,右联“社荐鸡豚留永日”,左联“旗翻熊虎待灵风”。杆有铭文,铸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分遗憾的是前后,铁旗杆下部的铁制巨幅对联失窃。至今下落不明。
在古城罗川的街道东部(今正宁二中院内)尚有清代建造的文庙天殿(罗川古城内原有规摸庞大的文庙,今仅存大殿),大殿座北面南.硬山顶.房脊两端有鸱吻饰,面阔五间,柱头斗拱为双抄双下昂,昂嘴甚长,至今保存完好。据史志记载,该文庙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洪武二年知县郭钧重修.明末毁于兵,清顺治时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时均作过补修和维修。大殿周边现保存五颗高大的“汉柏”
,为古城罗川增添了古色古香气息。殿前的一颗“汉柏”主干粗2米多,一主枝干枯,枝端形状酷似龙首,实属罕见。
好久此前,正宁县的县城不在罗川,而是在四郎河上游、罗川城东60里之遥的庵里。古时候,从庵里到罗川,树大林密,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行人走路都很困难,谁敢想搬迁县城呢?但是,县城最后为什么又由庵里迁到了罗川呢?这里面尚有一种神奇动人的传说哩。
过去庵里虽说不大,但周边尽是群山,林木茂密,百鸟鸣翔,四郎河发源于此,潺潺西去,的确山青水秀,景色优美。选这里作为县城,县官十分满意,觉得久居此地,可以饱览风光,修身养性,高枕无忧。
一天,县太爷办完公案,夜里正在酣睡,见一白发长须老道朗声对她说:“这里要山崩地裂,苍生就要遭难,快把县城搬走!”县官大惊,急问老道:“县城应当搬到何处为好,请道仙明示。”“随旗而定。”老道丢下这样一句费人思考的话,就飘然而去。县官欲追随老道问个明白,只觉得猛然一声惊呼,苏醒过来,方知是做了一场梦。时值深夜,县官反复回味梦境,百思难得其解,思来想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一会,天就亮了。就在这时,衙役忽然来报:“老爷,大事不好,城头上的旗不见了!”县官闻言大惊。左右师爷虽然也觉得有些蹊跷,但转眼一想,一面旗子值不了多少钱,叫人另缝一面不就行了,何必那么惊恐。但她们哪里懂
地方课程 古城罗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