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德):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荷):《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国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