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镣铐跳舞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肥东新城学校 李菊霞
周在《假设我是中学语文老师》一文中坦言,语文教学简单两步走:①多读书②,但效果并显著,首先拓展了,记不牢。教学这么多年,比照其他学科的老师,我就感慨:教语文最累。光备课这一项就至少得两个小时。可悲的是备了就忘,学期末上学期初的课文是需要重新准备的,究其因,原来的知识储藏仅仅是教参材料简单堆积,,而是被各项资料牵着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精神是紧张的,哪敢奢谈
“快乐”!
学生更是如此,想考高分,必须牢记知识点,牢记标准答案,这样的求学过程怎能奢求“快乐”!过重的学习压力常使他们喘不过气来。老师、学生围绕一篇课文讲得天花乱坠,讲的不是自己的,怎能期望内化为学生的东西,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了一纸空言,各种形式的公开教学形式再新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还是一种“填鸭”!
因为围绕一篇文章的知识点太多,而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学生还有英语、。尽管社会、学校、家庭都以各种方式去鼓励孩子多读书,但是一天只有24小时,“宣传”,除非是英勇的放弃数理化或英语,而这显然又是不明智的,为家长、老师所不喜的。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上高中,代价太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反之,“读书一丁点,下笔定走神”。因为“胸无点墨”,怎能洋洋洒洒!于是作文就成了学生最头痛的事,生搬硬套,无病呻吟;或言过其实,措辞不当;初三毕业生,为数不少的学生作文仍然在记流水账,三番五次批注:主旨突出,详略得当,。究其原因,还不是阅读量小了,写不出来。
避繁就简,让课堂快乐起来
学以致用,对于语文来说,既包括表达才能的进步,更涵盖人文素养的提升。目的
决定了途径。首先开出一系列初中生必读书目(初中三年,有序列的进步),原那么:①思想积极安康,艺术价值高②学生感兴趣,愿读,乐读。课前预习就是读书,,畅所欲言,老师积极参和其中:或是其中讨论的一份子,或引领,或串台词,或将思想碰撞的火花记录在案,或导入,或结课。当然老师也得事先准备,但这种备课仅限于作者介绍及背景的链接,充分一点的,再阅读相关的配套书目,仅此而已.
作业就是学生将课堂的点滴以记日记的方式写下来,当然也可涉和他内容,只要是学生能写的想写的都在范畴内。
阅读报刊杂志是快乐的,因为我们怀着悠闲的心情,而这种轻松往往给读者带来人生的启迪,,我有这种感慨:作文写得好,语文素养高的往往属于阅读面广的学生,而死记硬背,,刚上岗时,课堂串联语言是相当贫乏的,作文的批阅,学期学生的评语,也都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仍然僵硬晦涩。按说,几学年下来,语文课本也有一大摞,相关教辅材料更是积累不少,可自己的写作程度并未得到进步。真正感觉能较为轻松的将想说的用文字记下来是这几年的事:家里定了报纸,每天阅读副刊部分的散文、随笔;因为陪小孩到图书馆,自己也顺带借了点书,让自己在书面表达领悟不少。我们当语文老师的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这样
戴着镣铐跳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