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赛礼仪――一块观众席上的金牌.doc观赛礼仪――一块观众席上的金牌
2008年8月8日――8月24日,北京将要迎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短短的16天里,北京的各个室内外赛场最多只能接纳几百万人次的观众,但通过现场直播的摄像机镜头,全世界几十亿人将看到一个最真切的中国。看台上的观众是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的参与者、欣赏者和传播者,观众素质则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缩影。在这个火热的夏天,中国的观众能否以自己的风度和气质感染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征服全球挑剔的目光呢?
不该发生的故事
中国参加现代奥运会的历史并不短。早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就有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当赛场上的中时,场下中国观众的表现却屡屡有失“体育大国”的身份。
观众的不当行为,最常见的是缺乏基本的观赛礼仪常识,不了解比赛规则,因此干扰到了选手的发挥和比赛秩序。2005年十运会举重赛场发生的湖南举重选手王小文受伤事件,就是因为靠近比赛台的观众席上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导致正在参赛的王小文受惊,;网球运动需要相对安静的比赛环境,十运会网球男双决赛中,在双方比分交替上升、比赛最为激烈时,却不得不因从观众席上空飘来的一只白色塑料袋而中断
……
对体育竞技的理解狭隘,过于在意比赛的输赢,常常使一些观众在赛场上加油助威时出现偏激行为。2007年,令中国台球球迷痛心的,是在世界斯诺克温布利大师赛决赛上,号称“神奇小子”的丁俊晖遭到了现场部分英国观众的频频起哄和嘘声,导致情绪波动,在赛场上掩面而泣,在领先两局的形势下最终痛失冠军。然而有谁还记得,相似的情形在两年前的世界斯诺克台球中国公开赛上也发生过,但那一次,丁俊晖是冠军。整个赛事中,从挑战对手开始,几乎丁每球进袋就有中国观众的掌声,严重干扰了对手。在决赛中,斯蒂芬?亨德利无法容忍时不止一次将愤怒的眼神投向观众席。看台上不绝于耳的说话声、甚至小孩的哭闹声,导致球手和裁判多次愤而退场。甚至有中国观众因手机铃声响起而遭斯诺克协会官员驱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体育赛场上,我们要求公平竞赛的同时,自己也应是公平的创造者与维护者。
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中国女排与韩国女排的比赛现场,有一群大呼小叫的“球迷”,高举写着国内某客车名字的牌子频频抢镜头“表情”,利用现场直播的机会为本企业产品做广告。事后得知,这些“球迷”原来就是当地一家中国企业的员工。这种利用现场摄像机大玩欺诈手段的花招在国际上叫“埋伏广告”,是一种违法的商业行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几乎每一场有中国队比赛的体育场馆里,都有专门的志愿者来防范“中国拉拉队”的“标语”,最终导致后来“中国加油”的标语被拿下。志愿者的理由是:“我们不懂这上面写的是什么,但是中国观众太喜欢举广告牌,我们只好看见汉字就喊停。
”
奥林匹克宪章中规定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三方面内容:相互了解、团结友谊、公平竞争。而其中观众是重要的环节。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体育文明细节的缺乏,令人汗颜。
尊重、宽容与鼓励
奥林匹克的赛场文化一直是奥林匹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古奥运会开始孕育形成,其内涵在现代奥运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芬兰5000米赛选手劳里?莱赫蒂宁遇到了美国的拉尔?
观赛礼仪――一块观众席上的金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