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细胞名词解释(A).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
第一章
1•细胞学说(cell theory)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 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所有生物体都由、B、Y三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的异 三聚体;②能结合GTP或GDP,具GTP酶活性;③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进一步激活效应蛋白。G蛋白可分为Gs 家族(a s对效应蛋白起激活作用);Gi家族(a i对效应蛋白起抑制作用);Gq家族。

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
Mr \ -ey
第八章
残留小体(residual body)
吞噬溶酶体到达终末阶段,水解酶活性下降,还残留一些未被消化和分解的物质,形成在电镜下电子密度高、色 调较深的残余物,这时的溶酶体称为残质体。
2•信号假说(signal hypothesis)
指导分泌性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的决定因素是合成肽链N端的一段特殊氨基酸序列,即信号肽; 而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以及肽链穿越内质网的转移则是在细胞基质中信号识别颗粒的介导和内质网膜上的信 号识别颗粒受体以及被称为移位子的通道蛋白的协助下得以实现的。大致过程为:①SRP结合信号肽;②核糖体 锚着与内质网;③结合成新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④信号肽被切除;⑤肽链合成完成。
ATP酶复合体(或F0F1ATP合成酶、基粒)
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由头部(.偶联因子)和基部(F。偶联因子)构成,具有催化ADP合成ATP的 功能,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起偶联作用。1 °
底物水平磷酸化
由高能产物水解放能,直接使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化学渗透假说
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基本原理是电子传递链中的自由能差造成质子穿膜传递,暂时转变为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质 子梯度,然后质子顺梯度回流并释放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复合酶,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其特点 为:需要定向的化学反应;突出膜的结构。
细胞呼吸
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为线粒体)内,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二氧化碳;与此同时, 分解代谢所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中。
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change mechanism)
结合ATP复合酶三位结构提出的理论。阐明了 F1因子利用质子形成ATP。其基本过程为:ATP复合酶结合ADP 和Pi,然后ADP和Pi脱水形成ATP,质子流引起ATP复合酶120度旋转,ATP释放,每个B亚基构象改变,最 后亚基ATP合成前重新定位,开始新一轮ATP合成。
&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三大营养物质生物氧化的最终共同通路。循环能够通过4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提供 NADH、氢离子、FADH2。
偶联因子F1
ATP复合酶的头部,由核DNA编码的a、B、Y、&、£五种蛋白构成。三个a和三个B (每个B含一个ATP合 成催化位点)交替组合形成基粒的头部,Y (中央柄)、£、6使F1和Fo结合。
偶联因子Fo
嵌和在内膜的疏水性蛋白复合体,其亚基类型在不同物种中差别很大。在真核细胞中为ab2c12的方式组成,其 中a、b和6形成外周柄

细胞名词解释(A)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iupai21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2-08-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