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胸怀云雾情
汪家明 读宗远先生画,忽然而生的念头是:他心中到底有多少山水?多少云雾?
宗远先生的笔下,几乎都是一脉脉大山,一淙淙泉瀑,一重重云雾;还有蜿蜒的江河、落帆的船舸和丛生的茂林。他显然不屑于一隅风景的秀气,也不山水胸怀云雾情
汪家明 读宗远先生画,忽然而生的念头是:他心中到底有多少山水?多少云雾?
宗远先生的笔下,几乎都是一脉脉大山,一淙淙泉瀑,一重重云雾;还有蜿蜒的江河、落帆的船舸和丛生的茂林。他显然不屑于一隅风景的秀气,也不追求闲适简巧的雅致,要的是立地顶天、大阖大开、雄浑气势、万端变幻。
据说宗远先生的艺术修为始自西画。就我所知,在西画里,很少画山,即便画中有山,也多作为背景,不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只有中国山水画,才那么执著地描绘各色各样的山:连绵大山或一座一座小山,丰腴的山或瘦削的山,险峻的山或平缓的山……并因地域、地形、地貌的不同造就了种种独门技法,千百年来留下数不清的杰作。正像最能代表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画作是希施金等画家笔下的松林和麦田一样,最能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画作就是山水画。有人评价,宗远先生将西画重光线和讲色彩的特点,运用到中国的笔墨、宣纸和中国画题材中,从而成就了“写实山水画”,确为一家之言。传统中国画因其历史悠远,累累而积,如同京剧艺术那样,已经有了高度凝练的程式规范;而宗远先生的山水,源于写生、写实,在程式规范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他的《嘉峪关》和《西风》,没有西画底子的画家是很难表现出那样的光感和力度的。
宗远先生对泉瀑的偏爱,引起了画家、美术理论家冯远的关注,并为其总结出四个“独特”:成系列、方构图、重神韵、破传统。这四个特点主要是针对宗远先生《瀑系列》的十多幅作品而说的,其实在他的其他山水作品中也常可见各种各样的泉瀑流淌于峡谷山川,在每个大的落差之处,腾起阵阵水雾。泉瀑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对象之一,它给予观者的不仅是视觉的美感,更是听觉的联想。一般来说,对泉瀑的刻画,可能是中国画之江河湖海中最为细微、具象的部分。我想,宗远先生这方面的造诣,也得益于他的西画功底吧。
云雾在中国山水画中起着神奇的作用。自古至今,许多山水作品都善以云雾造成山势多变、掩拙露巧、虚实相间、气韵生动的效果。我曾在黄山有过深刻的感受:无云无雾的黄山,令摄影家们焦急万分,令旅游者们败兴而归。忽然山下升起一小团雾,这雾经过哪里,人们的眼就跟到哪里,哪里的山势就变得美不胜收。奇妙的是,那雾,似乎是从同一个地方生出来,袅袅升起,从容地在密匝的峰峦间表演魔术,并攀援上山,渐渐把整座黄山裹住,只露出点点山顶。在山下的人看来,是浓雾锁住了大山;在山上的人看来,这就是云海了。黄山由此才是黄山——云雾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大抵如是。宗远先生当然深谙其中奥秘,并倾力为之。打开他的作品集,那彤云白雾可以说从第一页一直飘荡到最后一页,其中既有精心晕染的半山云,也有破墨放宕的水面雾,常常是云和山、雾与树融会在
山水胸怀云雾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