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风险考验汽车业|六大考验
六大风险考验汽车业 2022-12-11 投资密集诱发过剩,交通拥堵首度吃紧,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竞争策略整合突变,金融服务风险凸显,市场细分火速形成—— 1、密集投资 鲶鱼入水波澜再性事件: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大关 北京限行30万辆黄标车 入世第二年,汽车与环境的矛盾格外引人注目,“黄标车遭限行”和“北京交通拥堵”成为今年中国汽车界两道独特的景观。
今年7月,北京市政府发布通告:自9月1日起对黄标车实行限行措施,限行的目的主要是“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促进老旧汽车淘汰”。政令一出,反应强烈。京城30万辆黄标车,是应该逐步淘汰还是“一刀切”?限行要不要事先举行听证?是应该限制生产还是限制消费?一时之间,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黄标车限行”讨论未息,交通拥堵问题“接踵而至”。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像是“平地起风云”,事先并无半点征兆,但影响以及讨论的深度、广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下半年汽车界最热的话题。更有传言说,北京市将“收取拥堵费、牌照费”来解决交通拥堵,曾引发了一波汽车抢购热潮。最终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不得不出面辟谣:“北京市近期不会限制私车使用,请广大市民放心购车。” 乍看起来,这两个问题与入世并无多大关系,细究之下,其实不然。限行黄标车固然是北京市为解决环保的既定之策,交通拥堵也是北京的痼疾,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问题集中到今年爆发,偶然中其实也有必然。
汽车与环境的矛盾,来自于两者发展的失衡。
在经历了入世元年的爆发性增长之后,今年中国车市继续高歌猛进,产销量将超过400万辆。在北京,今年8月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大关,每年还将以10万辆的速度递增。车多了,路自然就挤了;
排放增加,环境自然会恶化。
亡羊补牢,早总比晚好。然而如何“补牢”,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黄标车遭限行”和“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形式虽不同,实质却一样———如何使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和谐统一。以环保为由限黄标车,谁都不会反对,但如果能同时考虑到车主利益,兼顾公平,就更好了;
而解决城市拥堵,决策者也应首先审视自身,用好用足社会资源,比如合理规划道路布局、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完善配套设施等等,而不应贸然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由此看来,如何使汽车与环境协调发展,政府要做的还有很多。
4、知识产权 边缘状态走近漩涡 追随模式经受考验 标志性事件:与SPARK“孪生”风波 丰田诉吉利“侵权” 目前有媒体发表社论称,保护知识产权,其实是世俗的,实用的,它和竞争与金钱有着过于直接的关联。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入世两年后,为何还有外国投资者积极传话,期待中国政府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表现出更鲜明的态度和更强的力度。
上汽通用五菱SPARK与奇瑞这对“冤家”,继上海国际车展时“孪生”风波骤起之后,抢先上市,月销6000多辆的业绩,对迟迟未露面的SPARK无疑形成了打压。谈及奇瑞是否有模仿之嫌时,通用中者:“谁是奇瑞?”,当然是意气难平。SPARK有名正言顺的大宇MATIZ血统;
奇瑞也号称有包括整车外形在内,经过国家认可的24项
六大风险考验汽车业-六大考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