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图书馆的作用
雷夫特别强调去图书馆看书的重要性,尤其在电子产品满天飞的当下。他认为“上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的价值观;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们是有好处的。”要让孩子们保持热爱阅读的热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是会先想好要在哪些地方暂停,确认孩子们是否都理解理解某个重点,或者针对某个关键议题进展讨论,并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响,确认他们每个人是否都听懂有声书的内容。对于“大人的指导”,没有异议,这是肯定需要的。在这一节里,我关注的是这两句话,“因为孩子们信任我,所以愿意读我推荐的书”;“分享伟大作品的喜悦可以是大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基石”.(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两句话,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老师或家长不仅是指导者、检查者,也是参和者,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要分享给孩子,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典范,增加亲和力,建立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孩子也就更愿意承受老师的指导和检查,也能把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落到实处,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不再会应付了事。所以
“分享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既能拉近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又能进步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精品文档请下载)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是不具备和孩子“分享伟大作品"的条件的。家长的素养、家长的工作压力、工作时间等都会影响“分享阅读”;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孩子也没时间和家长分享。以我自身为例,我孩子在小学时除了围棋班是他自己要求上的,其它什么课外辅导班都没有上,还是有时间大量阅读的,晚上已养成习惯临睡前看一个小时左右的书。但上了初中,这一切都改变了,围棋班不去了,,完好的阅读时间只能留到寒暑假。(精品文档请下载)
那么,在学校又会如何呢?语文老师工作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在教学方案中对名著阅读是没有专门的课时来保证的,都需要学生用业余时间去完成阅读任务。大多数老师的指导很简单,让自己学生阅读课本后面配的阅读指导,然后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指导一下,在书上划一划要点,甚至有些作品老师都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兴趣阅读,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分享"。更何况,老师根本都是居高临下布置阅读任务,然后以检查者的身份来面对学生,所以学生和指导者是有间隔 的,那么对指导者布置的任务大多应付了事。(精品文档请下载)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是有心理感受的,但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怕错,怕老师批评。这里学生有个心理定势: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什么都要有个标准答案,总会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名家的阅读指导比较,不一样就是错的,把专家老师的理解作为唯一的理解,而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也以名家的点评为标准去衡量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学生自身的才能又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和深度,,跟学生分享,给学生做个示范,让学生意识到原来阅读感受是可以和专家的不一样,让学生抛开思想包袱,翻开禁锢,让他们个人的心灵自由地在作品中翱翔,这样才会有创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向,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的指导,,我想学生的阅读热情一定会高涨。(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老师要阅读完好部作品。)(精品文档请下载)
教学随笔—-第56号教室的阅读教学——阅读目的
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学校要求老师阅读并写读后感。读完之后还是很有感触的,并做了旁批。因为我做的小课题研究和阅读有关,所以专门谈一下这方面的感受。(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由被誉为“美国最好老师”雷夫•埃斯奎斯所写。全书分三部分,共计17章。其中第三章你专门谈阅读教学的,题目是“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这一章分九个问题来谈.(精品文档请下载)
通过第三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雷夫把“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作为阅读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为自己的人生而阅读,而不是为统一的阅读测评读书。实现这个目的也是有难度的。通过雷夫的表达,可以看到类似中国的一个困局:行政干预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在美国,在读书指导员的指导下,也有“单调的共同读本”(我想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制定的必读书目),甚至“要求所有老师一律用一样的进度和教材来教学”,“规定老师照本宣科,还安排了机器人般的自动装置来搭配指令,让所有老师照表讲课.
”官方的阅读目的“千篇一律地以流畅度、理解力,和其他必要但无聊到制造反效果的目的为教学重点",通过后文知道他们考察的方式是“站在老师身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朗读两段节录文章”,然后“在学校走廊贴出成绩表,列出各年级比赛结果,并记录朗读速度最快的人".(我以为阅读还是要看流畅度和理解力,关键是要运用适宜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流畅度和理解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而雷夫坚持自
随笔--关于读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