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
第一部分:乡土社会的本质
第一章 乡土本色
内容概述:
我们常说乡下人“土”,排除这个字的情感因素,“土”求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
而在西洋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育抚育组织,因此主轴
在夫妇之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第七章 男女有别
内容概述:
“感情定向”是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
感情定向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这里,作者引用《西方
陆沉论》中提出的两种文化观来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
的区别。
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即相信存在先置的秩序,人只需要维持。
乡土社会中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无距离,了解彼此很容易,唯一的阻
碍是性别。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即相信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在于不断
冲破阻碍的过程。浮士德式文化观倾向于不断求同,“恋爱是一场探险,
是对未知的摸索”——但这个企图没有实用性,是在过程中创造生命
意义,其结果是必定失败,而且不利于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感情的激动引起破坏和创造,感情的淡漠
带来稳定。因此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两性关系这一可能造成破坏
性的因素必须要被遏制,因此有了“男女有别”——认定男女不必求同,
不必了解彼此或追求心灵上的接洽。
这种原则就导致在乡土社会家族代替了家庭,同性为主,异性为
辅。同时也可以解释中国传统的实用精神和现世色彩——对天国没有
兴趣,只关心切身生活。
第四部分:礼治秩序与权力结构
第八章 礼治秩序
内容概述:
与现代社会追求法治不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这一点上与法相同。但区别在于:法的维持
力量在国家(或部落)权力,而礼的维持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而
是传统。
任何社会都有文化、传统,但乡土社会传统的效用更大,这是因
为乡土社会时间和空间上不流动的特性,即一代人的经验代代适用,
因此“言必尧舜”。相比之下,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是很小的——这
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社会的变化太过于迅速,“传统”不会代代适用,
因此很快会被摒弃。
“礼”是通过教化使人主动服从甚至“好礼”,这一点与法律和道德都
不同。法律和道德约束下的现代公民使被动的,但“礼教”下的乡土社
会中的成员们却是主动的。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而
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第九章 无讼
内容概述:
本章解释为什么乡土社会追求“无讼”。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是对规矩的服膺,理想状态是每个人
自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遵守,内化为良心和习惯,不必有外在监督。
《宪法》学习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