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古诗-赏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古诗-赏析

【原文】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古诗-赏析

【原文】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解】


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出色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斥,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译文一】


我登上谢朓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似在画里一样。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如明镜一般。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沂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假设天上落下的彩虹。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色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飒的秋风思念着当年的谢眺呢?


【译文二】


江边的城池好似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亮堂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思念谢先生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斥,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漂泊生活。天宝十二载(753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这其中一年的中秋节后。


【赏析】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首诗作于754年(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黄昏,诗人单独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风光十清楚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风光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详细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古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