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模式思考
2
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模式思考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党校 讲师 李金凤
我国的五保孤寡老人超过百万之多,如何解决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最关心、最重视的工作。为了更好
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模式思考
2
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模式思考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党校 讲师 李金凤
我国的五保孤寡老人超过百万之多,如何解决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最关心、最重视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应的得到提高,在推广农村五保老人模式的基础上,再次探索建立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五保老人的供养模式。
我国的五保供养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法规性文件是1956年1月和6月发布的《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文件规定“社内缺乏劳动力或完全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弱、孤、寡、残疾社员,除了在生产上给以能力胜任的安排”外,还特别规定要“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供应,保证年幼的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是为“五保”的起源。
一、农村五保养老现存的三种方式
我国目前针对五保老人的供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自养、分散供养、集中供养。自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邻里救助、旧年积蓄等度过晚年。这部分五保老人是当前我国最脆弱、最无助、生活最凄惨的一个群体。 分散供养是指纳入五保供养范围的老人却自行居家养老的方式。这部分老人的数量较多,养老标准较低,这样的标准远远不够老人们的基本需求。是农村五保老人中生活
3
改革后他们成为基本生活权益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主要问题在于分散供养标准低,经费难以足额到位,日常生活照料被忽视。
综合来看,学术界对于五保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当下或当时的政策文件为基准来进行的,主要围绕“五保供养目标的定位”、“五保政策的执行与落实”两个主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政府在五保养老工作中的价值取向,这样来寻找五保养老的法理基础,更能够深刻影响到政府制定和施政策的水平与程度。
关于原因的研究,基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所以或多地存在着差异,但是也不乏共同点。其差异在于,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调整滞后乃是问题的症结”;“五保融资层级太低,五保供养责任主要以村级组织承担,主体过小”;“尽管一些执行因素不利于法规的贯彻,这其中包括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有关部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到位,和基层民政干部的工作不够努力。但法规执行有落差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和后天环境的新挑战” ,认为五保供养标准制定的过高,税费改革以及农民增收减缓等都对之提出了挑战;“根本原因在于经费不足,经费在迅速变化的乡村财政体系中没有得到制度性落实。
总而言之,农村五保养老出现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国家供养经费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目标制定不科学,政策执行不力,此外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三、五保养老工作的出路及未来研究方向
4
对五保供养的属性界定,直接影响着对五保这个群体的保障基础,认定和政策目标制定,对于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将起到一个基础性的影响。从概念上分析,社会救济的内涵
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模式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