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复习学案
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二、戊戌变法呈现出的历史特点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文化),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形成变革的合力。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以致过快夭折。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此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2 000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封建势力十分强大。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的改革,这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所以,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从变法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是否行之有效。
。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不同点
背景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开始瓜分中国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
2017届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 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