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轨道交通设计(城市交通规划用)
地下线 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区,是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线路敷设方式。
地面设计原则
1)线路路径应以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为依据,调整要有充分理由。
2)新线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0km,以保证运营效益。
3)线路敷设型式:在市中心区,宜采用地下线;在市中心区外围,且街道宽阔,宜首选地面和高架线。
4)轨道线路与其他线路相交,应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5)地下线平面位置和埋设深度应根据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和其他地下构筑物现状与规划、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
6)车站应布设在主要客流集散点和各种交通枢纽点上,尤其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换乘点。
7)经过市郊铁路车站时,应设站换乘;有条件时宜预留接轨联运条件。
2、主要技术标准
基本类型
A
B
C
最小曲线半径(m)
正 线
300~350
250~300
50~100
辅助线
250
150~200
25~80
车场线
150
80~110
25~80
最大坡度(‰)
正 线
30~35
30~35
60
辅助线
40
40
60
车场线
竖曲线半径(m)
正 线
3000~5000
2500~5000
1000
辅助线
2000
2000
1000
钢 轨
(kg/m)
正 线
≥60
50~60
50
辅助线
≥50
≥50
50
道 岔
(No/R。)
正 线
9/200
9/200或7/150
7/150
车 场
7/150
6/110
(待定)
注: ①特殊困难地段的技术标准,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②C型车的线路最小曲线半径80m,系指受流器的车辆。
③No系指道岔号,R。系指道岔导曲线半径(m)。
线路平面设计
在确定线路路由的情况下,对线路的平面位置、车站的站位以及全线的辅助线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以最终确定线路的准确位置。
1)地下线 有三种位置;
1、线路的平面位置
A位:位于道路中心,对周围建筑物干扰较小,施工相对容易,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线路位置,但若采用明挖法,对道路交通干扰较大。
B位:位于规划的慢车道和人行道下方,施工时能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对机动车路面的破坏,但由于它靠建筑物较近,市政管线较多且线路不易顺直,需结合站位设置统一考虑。
C位:位于道路规划红线以外,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线路位置,如线路上方建筑物较多,施工时需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或带来较大的拆迁量。
2)高架线
高架线在城市中穿越时一般沿道路设置,一般应结合规划道路的横断面考虑,设于车行道分隔带上。
高架时有两种方案:线路位于道路中心的方案对道路景观较为有利,环境干扰也相对较小,是采用较多的一种线路形式。
线路位于快慢车分隔带上,对一侧建筑物干扰小,但对另一侧干扰大,适用于道路两侧环境要求不一样的地区。
3)地面线
通常用在沿铁路、河流或城市绿地带的线路上。
城市道路上设地面线一般有两种位置。
2、车站位置
1)跨路口站位
这种站位便于各个方向的乘客进入车站,减少了路口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干扰,而且与地面公交线路有良好衔接。在有条件时应优先选用。
2)偏路口站位
这种站位偏路口一侧设置,施工时可减少对城市地面交通以及对地下管线的影响,高架时,较容易与城市景观相协调。不过,其缺点是路口客流较大时,容易使车站两端客流不均衡,影响车站的使用功能。一般在高架线或路口施工难度较大时采用。
3)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站位
典型的有:设于火车站站前广场或站房下,以利客流换乘;与城市其它建筑同步实施,和新开发建筑物相结合;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
3、辅助线类型及其设计
1)折返线和临时折返线
地铁规范规定:“线路的每个终点站和区段运行的折返站,应设置折返线或渡线,它的折返能力应与该区段的通过能力相匹配。当两折返站相距过长时,宜在沿线每隔3至5个车站的站端加设渡线或车辆停放线。”
(1)站前折返线
1)站前折返方式
指列车经由站前渡线折返。
市政轨道交通设计(城市交通规划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