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教材分析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学于余。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其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布置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书面作业:“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探讨
1、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齐读一遍课文。和学生探讨朗读的感受。
课堂情况预测:有的学生读的速度太快,机械呆板;有的学生读的速度太慢,陌生生硬;有的学生读的速度适中,没有感情。
问题解决:语感不强,可以通过
《师说》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