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雷平阳的诗
雷平阳是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的诗人,其作品给我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真正做到了情感、经验和智性的融汇。这体现了他扎实的精神和写作技艺的成长。作为“新生代诗群”之后出现的诗人,雷平阳与大多数同时出道的先锋诗人不同,他没有采谈雷平阳的诗
雷平阳是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的诗人,其作品给我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真正做到了情感、经验和智性的融汇。这体现了他扎实的精神和写作技艺的成长。作为“新生代诗群”之后出现的诗人,雷平阳与大多数同时出道的先锋诗人不同,他没有采取走“偏锋”的方式,刻意强化某一方式(或强力抒情,或零度叙述,或玄学,或反智),以表面的风格的极端来夺人眼目。他写诗是为了认识心灵隐秘的纹理,使生存经验和情感记忆在语言中扎下根。在此,建立个人“风格”的考虑就成了第二义的问题,它理应让位于对诗歌中经验、情感和智性的准确而精敏的表达。然而令人感到“吊诡”和喜悦的是,正是这种情感、经验和智性的融汇所带来的“准确”和“精敏”,却显赫地成为雷平阳诗歌的风格。而且,这里的“风格”,不仅仅是表面的语言修辞效果和结构形式,还通向诗人复杂地盘诘着的灵魂。比如《小学校》:
“去年的时候它已是废墟。我从那儿经过/闻到了一股呛人的气味。那是夏天/断墙上长满了紫云英;破损的一个个/窗户上,有鸟粪,也有轻风在吹着/雨痕斑斑的描红纸。有几根断梁/倾靠着,朝天的端口长出了黑木耳/仿佛孩子们欢笑声的结晶……也算是奇迹吧/我画的一个板报还在,三十年了/抄录的文字中,还弥漫着火药的气息/而非童心!也许,我真是我小小的敌人/一直潜伏下来,直到今日。不过/我并不想责怪那些引领过我的思想/都是废墟了,用不着落井下石……”
雷平阳的《小学校》,就是三者“融汇”得很好的例子。这首诗是将“怀旧”、“反思”与“当下”的感悟扭结一体表达的。诗人通过一件“本事”,表达了个人化纠结的情感,复杂的经验,和内在的智性。在“废墟”之下还有更多的“废墟”断层,诗人愀然写出了自己精神的来路,和当下的困境。无疑,他深度反思和反讽了极权年代和“仇恨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但又不仅于此,“融汇”的诗歌真正使得“整体大干部分之和”。此诗意味是丰盈的,诗人没有怪异的措辞和情绪,能在几乎是公共性的话题场域写出精彩的个人化的诗,在今天并非易事。“融汇”的自觉,使他写出了公共经验中个人的特殊性,而非用个人去图解公共经验。这首诗用不着笔者再“细读”,每一个有着起码敏感的成人,都不会不理解它。它既是“怀旧”的、“反思”的,也是“当下”的、“质询”的。特别是在当下拜金主义和“富人、能人、强人”肆意呼啸的时代,“那些引领过我的思想”或许会被许多读者进行别样的“解读”。所以,它的当下感或日有效阅读期待,是足够的。
的确,能将内在的情感,显豁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恰当的形而上引申做扭结一体的游走,在质朴中藏有真正的敏感,在“小叙述”中伴以强大的心智判断力,是雷平阳诗歌独擅的胜场。在阅读《杀狗的过程》《卖麻雀肉的人》《贫穷记》《战栗》《昭通旅馆》《秋风辞》《一头羊的孤单》《圣诞夜》《废墟酒吧》《父亲的老虎》《郊区》《流淌》《当代妓女》《四吨书》等作品时,我都鲜明地感到了诗人很好人语型的实验者,不乏“另类”经验的拓殖者,甚至也不乏怀揣个人化诗歌结构秘密的“元诗”创作者。但是,却缺乏拥有综合能力的成熟的诗人。
谈雷平阳的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