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斡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张元斡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赏析】
张元斡(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县人,著有《芦川归来集》和《芦川词》。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宋向金屈辱求和已成定局,但李纲(字伯纪)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仍上书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归福建长乐。张元斡曾经是李纲的僚属,此时已休官还乡,他听说李纲之事后。专门写了这首词,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无限的敬仰并予以坚决支持,全词直抒胸臆,慷慨悲凉,沉郁劲警,是张词的代表作。
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凄凉夜景,并引发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并以此来与被罢官的李纲遥相呼应。
“曳杖危楼去”至“月流烟渚”四句。起句境界阔大,描写作者拄着手杖登上高楼,但见夜空星斗下垂,江波万顷,月光倾泻在烟雾蒙蒙的洲渚之上,一派清冷孤寂的景象。“扫尽浮云风不定”至“寒芦深处”四句,是说江上风大,浮云飘散,夜渡口也不敢开船,晚归之雁飞入了寒芦深处。前八句,全是写景,这种凄冷的景致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伤感。“怅望关河空吊影”两旬,写词人怅望祖国大好山河,只有徒然吊影神伤。这时正值深夜,作者听到了什么呢?“鼻息鸣鼍鼓”,是指人们熟睡鼾声如雷,难道作者真的能听到吗?不是的。这里是作者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辈,抒发对主和派无心抗战卫国的愤恨以及知音难觅的苦闷。“谁伴我”两句,意思是说,在这样凄清的夜晚,纵有星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雁宿寒芦,可惜谁能来月下同舞呢?这里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的诗意。上片由景及情,逐渐铺垫起激越的情感,为下片埋下了伏笔。
下片词人抒发了对当政者屈辱求和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抗金卫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苦闷,也表明了词人对于抗金名将李纲的敬意。
起句就运用杜牧《遣怀》的典故――“十年一梦扬州路”,借指十年前(1127),金兵分道南下,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又退至杭州,繁华锦绣的名城扬州则遭金兵焚毁。“倚高寒”三句,是说词人在高楼上感到寒气袭人,面对国家屈辱求和的姿态感到无比愤懑,恨不得亲手去擒杀骄横的金兵。这里,词人也不再以景抒情了,而是直抒胸臆,“气吞骄虏”,那是何等的豪气!“要斩楼兰三尺剑”两句,用两个典故暗传心声。前一句借用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的故事(参见《汉书-傅介子传》),期望朝廷厉兵秣马,奋发图强,坚决抗金。词中以楼兰影射金国,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后~句是借王昭君的故事,指出和亲之路行不通,最终会导致无比的悔恨。朝廷只有坚决抵抗才有出路,否则又会像杜甫《咏怀古迹》诗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