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评论
一、定义
评论是指对人和事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分类:
按表达途径可分为:书面评论、口头评论。
二、口头评论
口头评论在形式上分类:
1、评点式评论:即点到为止,及其简约。
2、论证式评论:即展开论证,或立论,或驳论,其间有比较严密的论证过程和步骤。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评论即裁决,因此,评论者对所评论的对象,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否定或肯定,都必须有一个鲜明的态度,否则就不是评论。
例如:一位北京的观众这样评说2007年春晚的小品《策划》:大家期待已久的小品《策划》果然不负众望,在牛大哥的加盟下,三位春晚原老级人物超水平发挥,不但演技炉火纯青,而且把时下的的一些话题也加以了利用与讽刺……
三、口头评论的特点(三点)
(一)裁决表态
例子:
唐朝时代,栾城有一个人,名字叫苏味道。他九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以后和他的同乡李峤都以才学出名,当时的人和称他们为苏李。苏味道在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职位。后来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宰相。根据“唐书”的记载,苏味道做了宰相以后,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可以,却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更谈不上什么创建和改革了。他还常常对别人说:“处理事情不能做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责的责任,只要保持“模棱”两端就可以了。”当时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叫他“苏模棱”或者是“模棱手”。“模棱”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因此,后人在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的决断,也不表示显明的态度,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这就叫做“模棱两可”。
这故事只是用来说明成语的出处,可千万别学这种人的处事态度,而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喔
评论不仅只拘泥于表格态度,在表态的同时,还要说赞成或反对,肯定火否定的理由。通过说理论证,以理服人。
墨子是我国最擅长说理论辩的人。
例子:散文家余秋雨教授在“95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对半决赛第一场的评论是:“在双方的辩论过程中,又出现一些非常杰出的辩手。我们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正方的四辩,由于他灵敏的辩思,把他们对前面的某一处被动状态给挽回来了。他不仅有雄辩,而且……这是他们在辩论中取得了很大的情感优势。
(二)说理论辩
)
口头评论它是和写评论文章不同的,写评论文章事前有准备,可以反复深入的思考、斟酌,写不好还可以重写。口头评论则不相同,它一般是突发性的,没有准备和思考的余地,全靠临场发挥。
这种即兴性,决定了口头评论可能成功,可能失败。要防止失败,关键点就在于评论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情况下就不要评论。
:例子:P52(彭德怀与毛泽东)
(三)临场发挥
在评论中,应该根据人或事的本来面目进行评论,不可凭着自己的想象,添油加醋地肆意发挥,以至歪曲事实。
例子:1957年,毛泽东在一次大会上,评论少数干部争地位争薪水的不正之风时说: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的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毛泽东的这个评论就在于自己掌握了当时干部队伍中少数党员干部争地位、争薪水的不良现象,实事求是,平到了点子上。
四、口头评论的六原则
(一)实事求是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质的规定性,他决定着事物的方向和性质。在我们开始评论一件事情时,都应该首先看一下其质的倾向,做到心中有数。在根据事物的倾向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做到公允平正。
例子:哈佛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杜维明教授在对“95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进行的评论。(P53)
(二)定准方向
对人或事我们都可以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而取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看法和结论便不同。
例子:2007年的春晚小品《送礼》,福建一位群众这样评论:
他认为小品不符合事实。句主任出门买东西,家中只有一个女儿在家、这时家里来人了,而且是生人,女儿却不管,直接进里屋写作业,让生人随便在家里,这不符合常理。后来又来了一位生人,两个生人还在自己家里大吵大闹,生活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的。还有送礼时也只是MP3、MP4这样的小礼物。
(三)选准角度
第三节评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