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王晓玲
尊敬的各位学员:
大家好!与各位共勉: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的结果来源于点滴的过程,坚信只要抓住了过程,就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态度决定高度”。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能选择生活,但是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态度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钥匙,它始终会影响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蹲下来”看学生
钟观保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于是,对学生的失望蒙住了我们的双眼,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对他们失去耐心,而学生也因此对老师产生恐惧的心理,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距离。其实,距离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了。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宝宝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衣服,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就在这时,她发现孩子害怕的原因了,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我想,如果这位妈妈不蹲下来,她永远不知道孩子在害怕什么,也永远不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老师和学生也是这样,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人格上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蹲下来”,你和学生一般高,就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一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浅谈如何教语文
夏国招
在就读师范时,曾经读过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从叶老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语文教学的“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令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做到三个“回归”:即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生活!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教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什么帮助。(有价值的教学)
语文作为国家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的价值是多元的。既要教语文知识与方法,培养语文能力和习惯,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前者是它的专门任务,用一句话概括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后者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实施中,要在完成自己专门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所有学科一般性的任务。而我们今天迷失方向,往往是忽视或丢失了专门任务,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同样,不同文体、不同课时,都值得研究“教什么”的问题。
一、重新审视课堂,回归“语文”
认真审视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老师们一谈及语文教学都能很流畅地说出要重视“字词句段篇”训练,加强“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培养。但是一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就会发现:要么一节课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训练;要么纯粹不训练,只进行人文熏陶。我们的老师在语文课上迷失了方向,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为了更好地夯实语文学习基础,我们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找到最具语文核心价值的训练点。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从语文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教学价值点
主编:王晓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