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
创新
务实
诚信
知耻
强能
传统文化
讨论:
一、春秋时期,为什么孔子的学说没被诸侯国们采纳?
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崇德
创新
务实
诚信
知耻
强能
传统文化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闫林军
第一章
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汉族。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奠定者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即语录体散文集及《五经》中。
春秋末年。当时周王室已名存实亡,诸候纷争,“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孔子的高祖是殷商遗民宋国的贵族,本人出生并主要生活在周朝礼仪制度保存得比较完整的鲁国,他一生学习周礼,传播周礼,以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志向。他在对于周礼的研究和思考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2、孔子生活环境:
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已名存实亡,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在孔子看来,周礼是“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为有教养的“君子。但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他不得不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由此,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们的价值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进而把“德”同“治”相联系,阐发出自己的治国理想。
3、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从何谈起呢?
仁
命
德
治
3、孔子哲学核心思想:
“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如何“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就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仁
礼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
这里,“与”字作“从”字解释。这番话表明,孔子不太谈及利,而信从、认可“命”与“仁”。那么,“命”是什么?“仁”又是什么?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在孔子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人们对世界的主宰力量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殷商人心目中的最主宰者是“帝”,西周人心目中的最高主宰者为“天”。及至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怀疑,其人格神色彩日渐淡化。在孔子之前的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已说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至孔子,虽然也提及“天”,但有时候是用以指称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变动状况的,如孔子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即是。这里的天为“自然之天”。有的时候是用以凸显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与终极意义的,如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述而》)即是。这里的天为“价值之天”。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天”的人格神形象都已经被淡化。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天那里说话了四季依旧生长着,老百姓一样的生活着! 不要说什么大道理这些的自然天道就是理!
仁
与这一点相关,是孔子对鬼神的存疑态度。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在当时的社会仍然普遍信仰鬼神的时代,孔子却不肯随俗。对于民间的鬼神祭祀,他甚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雍也》)。至于他本人,他的学生称:“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无疑,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哲学传统的开创者,从一开始就使儒学远离宗教信仰而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础上。
“天”作为人格神的形象淡化了,那么孔子还承认不承认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怎样看待这种主宰力量呢?孔子承认这种力量,并以“命”的概念界说之。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这说明他还十分看重这个“命”。那么,“命”是什么呢?
仁
《论语》记述,有个叫公伯寮的人毁谤孔子的主张,有人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坦然地说:
道之
第二讲儒家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