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范围内,主要由山、水、植物、建筑(亭、廊、榭等)、园路、广场、等园林基本要素,根据一定的自然科学规律、艺术规律以及工程技术规律、经济技术条件等,利用自然、模仿自然而创造出来的既可观赏、又可游憩的理想的生态环境。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法往往不是单独处理,常常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此外,还有色彩、体量、形态、质地等也都具有强调主景的作用。
三、对比与谐调
组成整体的要素之间在同一性质的表现上有彼此的共性与个性程度的比较。
对比:组成整体的要素之间在同一性质上彼此的 个性强而共性弱;
谐调:组成整体的要素之间在同一性质上彼此的个性弱而共性强。
对比是为了取得变化,谐调是为了达到统一;在谐调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得谐调统一。
园林形式构图中对比与谐调的运用有以下几种:
1、形状对比:主要表现在构成园林景物的线、面、体的形状对比。
2、体量对比:实际是大小的对比与谐调,并包括粗细与高低的内在因素。
3、方向对比:在园林空间的构图中,柱形、条形物体和大面积的草地、广场、水面结合,往往具有线的方向特征,显示物体的方向个性。
4、开合对比:开合是指空间的类型表现,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可以形成对比效果。
如果从开敞空间进入闭合空间,便有视线受阻,天地变小的压抑感;同样,从封闭空间进入开敞空间又有“豁然开朗”、“极目楚天舒”之感。
园林中利用空间的收、放,开、合,可形成敞景与聚景,视线忽远忽近,空间忽放忽收,从收敛空间窥视开敞空间,既有对比感,又有层次感。
5、明暗对比:也是光线上的对比,明暗与开合是相关的。一般情况是“合则暗,开则明”
空间环境的明暗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明亮使人开朗,精神振奋;灰暗使人视域缩小,景物朦胧柔和,使人自然入静,并伴随有清凉、幽深莫测之感。园林中常以明暗对比显示空间层次,增加开合对比效果。
6、虚实对比:形式构图的虚实关系是以视线受阻程度为主要区分,又与景物的质地有关。虚实对比与开合对比、明暗对比有联系。
7、色彩对比: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对比与谐调达到变化统一的目的。
色相之间的互补色,可以达到对比效果。如用“紫”衬“黄”,“橙”衬“蓝”。
色相相邻的色彩可以达到谐调的效果。如“红”与“橙”,“蓝”与“绿”。
有时对比双方的色相不是互补的,但通过明度的弥补,仍可以取得突出的对比。
在园林构图中,可用于对比谐调来达到统一变化的内容较多,除以上几种外,还有“质感”对比、“动静”对比、“疏密”对比、“简繁”对比、“多少”对比、“浓淡”对比等。
四、分隔与联系
园林布局通过组成要素的材料和有关的造景手法,使园林空间景观有分有合、有遮有露、有断有续、有局部有整体,使园林成为多样统一的布局。
园林的空间分隔与联系分为平面方向和竖向上两个方面。
分隔是依据功能要求与景观艺术需要划分空间;
联系也是根据景观与功能要求进行沟通和空间的呼应联系。
(一)、分隔实体:地形、山体、建筑、水体、植物、 构筑物。
(二)、分隔类型:分隔有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有虚分和实分。
1、虚分:
(1)道路:这种分隔只是心理上的感觉。如步石、汀步等点状为主的实体,其分隔性较弱,其它道路则分割性强。
(2)、水体:行动上受到阻碍,虽分隔,但属于虚分。如水面过大,以致于看不清对岸的景物时,则接近于实分。
(3)、廊、透花墙、栏杆:这些具有不同通透程
度的建筑、小品也会对空间产生虚分。
2、实分:山体、实墙、建筑、密林等实体分隔效果明显。
分隔可认为是视线分隔、行动上的分隔。虚分存在于开敞空间、疏透空间和过渡空间(如建筑外侧的廊)。过渡空间起到变化多,丰富景观的作用。
(三)、分隔在造景中的运用:
1、分景:即景观的分隔组合。我国的园林和诗画均以含蓄寻求意境,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所谓“藏则深,露则浅”,“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
分景是将园林划分为若干空间,使之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景色有藏有露、有虚有实、半露半藏、虚虚实实。构成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空间组合体。
1、分景:
(1)、障景:障景又称抑,是抑制视线,屏障景物并具有引导空间变换、取得意外景观的手法。
可以用不同的景观做障景。用土山或石山作山障,用树丛作树障,运用建筑的廊院叫曲障。
障景一般设在较短距离之间才被发现,因视线受阻感到抑制,使游人想办法寻找出路,于是在道路的引导下改变空间,创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障景多设于入口处,并高过视线,景前留出一定余地,供游人
1-园林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