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乡集》邱陵选注
《道乡集》 邱陵选注
3《道乡集》编注
选自《中国古代气功选注(邱陵)》
已文字校正 非常推荐
编者按:《道乡集》为崂山逸叟史从龙撰,乃其将训迪门
人之语自生暖气。要
知此暖气即是春信。少时忽然一动,心中一觉,此
正玄关开辟时也。乘其时凝神于气机动处,自觉恍
恍惚惚,似醉如痴。真气动时不以觉应之,即为当
面错过。遂动遂以觉应,方为感而遂通。能以觉合
动,动觉融化一处,即是水火既济,金木交并。动
而后静,有归于无,必待再动而后凝合之。凝之既久,精神备足,不第智慧丛生,而一切旧疾恍然若
失,浑身舒畅,不可以言语形容,莫是三十六宫都是春也。况气发神凝之际,神气混合一处,息
亦随
之不动,大似口鼻无息,非无息而息归于气根矣。
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当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能向外,仍与神相合一处。息为神气所吸收,亦同神气相依相抱,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乃结丹之正功,亦即和合凝集之要道也。古云”胎从伏气中结”,即此义也。又曰:”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但此处伏气,非同强闭气也。大道合乎自然,一有勉强,便非正道。此处伏气乃自然而然,何也?当元气发动,本欲拱关而出,因凝神于气根,元气亦自同归本穴,神与气既相结合,是以息息归根,正所以以风吹火也。火得风吹而愈旺,故能炼此精化为气耳,純是自然而然。何者为火?即神是也。何者为风?即息是也。以神合气,以息合神,即是火炼也。道书所谓武火者即此也。何谓文火?即气不动时寂然朗照之谓也。最要紧者自然不自然耳。何谓自然?凝神时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无过不及,方合中道。如沾则著迹,非道也。脱则落空,非道也。不即不离,亦是此意。总教合乎自然,顺其机缄,更无一点强
制硬迫,方是清静无为之大道也。静时固静,即动时我自凝抻气穴,以待自返,是动亦静也。学人不
知天机活泼,一味枯禅,是以终落空亡。古人有胎息之说,世之学者竟将胎息
指为数息,或在口鼻间调息,岂知皆非也。胎息一节,即看小儿在胎时,
即明此理。何也?当小儿在母腹中,并非从人口鼻呼吸,惟脐间一带与母相通,是以母呼亦呼,母吸亦
吸。学者能凝神合气,口鼻之息亦自返回气根,不
从口鼻呼吸矣。故丹经谓真人之息以踵,夫踵者深之之义也。神气相合,息亦伏于气根,若无息者然,所以谓之胎息,又谓真人呼吸。世人不明息之真机,或以数息为调息,或以闭息为伏息,并不知气乃自伏,息乃自定,勉强为之,皆失自然之妙,是以终无成就也。
【注释】此节为道家气功炼精化炁入手功夫,言简意賅,此中详细节次,见于下文。
三、凝神炁穴息息归根
【原文】我今从”凝神炁穴,息息归根”八字详
为解释。夫凝者聚也。神者心中之正念也。炁者先天之真炁也,无形无象,生于虛极静笃之时。穴即
生先天炁之本根。所以凝神入炁穴者,即将我心中
之正念,凝聚于炁穴,不令神往外驰。神凝则火聚,
火聚于下,水自上升,此水火调济之要诀,亦凝神
炁穴之妙谛也。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绵绵不断之义
也。归者返回也。根者基本也。息息归根,即呼吸不离
生炁根本,若存若忘,似有似无,昔所谓胎息者是也。
【注释】炁穴即下丹田。息息归根即胎息,而胎息则为凝
神入炁穴得效的主要标志。!若终无胎息发生,则神必已外驰而
未入于炁穴。
【原文】初学坐以定息为要,以止观为主。止者
何?将我真意止于至善地之义也。观者何?将我目
光温煦至善地之义也。目光真意常常止于斯,自然
真息得定,自然身心得静。由此静中动而觉者,方
是活泼天机。能将此机用真意逆归造化炉中,使神
炁合抱,积累曰夂,真种始产。此入手要诀,君其记之。
【注释】至善地、造化炉均指下丹田。
【原文】如凝神一事,不必太急,但将目光朗照
下田,心亦随之俱到,要紧识得这个朗字。朗则神
清,而不至流于沉睡。朗则气爽,而不至渐入昏粍。
如晴空明月,无云翳遮蔽则朗。凝神亦应如是。学
人不识朗字之妙,一入蒲团,神即驰去。初坐禅床,
念竟纷来,此无他,失朗照力也。苟目光朗彻下田,
性光亦随之凝聚于气海,如宝镜高悬,一切阴魔,
无不顿化于无有。然亦!须俟精神充足时去坐,方为
有益,否则,群魔用事,慧剑无所用其力,足以授魔一柄矣!故高士哲人每遇睡足之际,神清之侯,
正襟危坐,先令神蛰于内,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
片清虛之气,氤氳于两间。如此凝神,自得其妙。
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亦无益也。是以凝神
须识窍。能识得窍自得其妙。老氏曰:
《道乡集》邱陵选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