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文化的传承
一、同仁堂历史沿革简况
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在自家创办同仁堂药室.
乐显扬祖籍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明永乐年间,其曾祖父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网,实施了“质量一票否决权”。
第三,工装、工艺、专业设备及产品质量检测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成果显著。11019年,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迄今为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同仁堂不仅有“十大王牌”,而且形成了以“十大名药”为代表的产品系列,从而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和依赖。
(二)同仁堂文化的信誉观。
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
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已任,恪守诚实敬业的品德,对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一律以诚相待,始终坚持童叟无欺、一视同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同仁堂认为诚实守信是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讲信誉是商业行为最根本的准则。
范例:板兰根的故事;不因眼前利益,搞出租柜台;龟板的故事;一分钱的买卖;广州来的电话。
(三)同仁堂文化的形象观。
同仁堂历代传人都十分重视宣传自己,树立同仁堂形象。如:利用朝廷会考机会,免费赠送“平安药”、冬办粥厂夏施署药、办“消防水会”等。
如今的同仁堂不仅继承了原有的优良传统,而且又为她赋予了符合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同仁堂整体形象的宣传;
第二,以《同仁堂》报为载体进行企业内部宣传;
第三,发挥同仁堂文化力的作用,用同仁堂精神鼓舞教育员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为党委工作的一条主线;
第四,抓同仁堂cis形象设计工作,树立同仁堂面向21世纪的新形象;
第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向社会无私奉献一份爱心。
(四)同仁堂文化的人才观。
同仁堂从创业之初的小作坊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集团,始终与发挥人才的作用密不可分。无论在历史,还是在当今,同仁堂都出现过许多既精通医药理论,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专家型人才。
如今的同仁堂,为各方面的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他们改革陈旧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
他们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以人为中心的各项政策待遇,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运用;
他们优先为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解决住房问题;
他们为学有所长,工作业绩突出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
总之,同仁堂通过采取种种措施,创造了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
同仁堂文化的传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