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雀路小学团队
北雀路小学团队
研修汇报
学 科:数学
汇报人:练秋萍
2012年02月
性经验相联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这节课的我们的研修,不仅仅是为了参赛,也不是为了能在今天的教学中做到更好。
团队研修材料
学 校:潭中路第二小学
汇报人:刘燕
执教学科:数学
教学如水
——合理取舍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陈秋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很荣幸代表潭中二小数学教研团队作研课汇报,首先向大家介绍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我校宋校长、刘副校长、数学教研组老师以及柳北区教研室专职、兼职教职员。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教学如水——合理取舍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永恒的话题,耳熟能详的词语。经过这次参赛课《折线统计图》的研修,我们对“教学如水”这一提法有了一些感悟。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教学则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教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好课首先要钻研教材。我们教研团队,潜心研读文本,对教材形成了:整体着眼,切实把握知识结构的认识。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图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图像奠定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因而它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完成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接下来,为了明确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围绕我校的校本教研“合理取舍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题,进入了研修的第二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
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课的流程如下:我们设计了“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哪一年到哪一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这个问题,让学生经历计算的过程,发现用统计表解决问题不够直观和快速。此时,教师再出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价值。
试教后的研讨焦点集中在,是从统计表引入还是从条形统计图引入。我们再次研读教材,教材中没有呈现统计表,而是从条形统计图引入的,编写意
图很明确:就是要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于是,我们提出了修改意见:舍去统计表,从条形统计图引入。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迁移中学习新知识。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了第二阶段的试教。在课堂上,我们观察到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却体会不深。
于是,在研修中,从统计表引入的环节又被重新采纳了。同时,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增加第二次比较。因为,经过一段时间表对折线统计图知识的“恶补”以及课后练习的研读,我们对折线统计图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参观人数是一种离散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刻画离散量时的作用是相近的。而折线统计图在连续量的刻画上,就比条形统计图更全面更直观。所以,我们加入了“体温”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价值。
这样,整节课的流程就基本确定了。第一次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比较,通过关键性的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人数增加最快”,强调统计图的直观性;第二次用两种统计图的比较,突出了折线统计图在反映变化趋势上的特点;第三次在体温的情境下进行两种统计图的比较,通过提问“5时30分,张雨同学有体温吗?”凸显折线统计图在刻画连续量上的优势。从学生的课堂反映发现,学生对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认识却不够清晰。此时,教研员
林慧慧老师指导我们把研修引向了折线统计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折线统计图。在后面的研修中,我们几次调整问题的设计。力图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自觉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对折线统计图进行观察,以达到明确折线统计图特点的目的。
一次次的讨论、修改,一次次的磨课,使我们对教学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大家感叹:教学如水,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很大的内聚力和表面张力。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既不是仁者也不算智者的我们更乐于如水的教学。教学如水,来自山间,来自江河,也来自心灵。它不仅凝聚着新生命的活力,还包含着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带着社会的寄托,驮着重于泰山的责任。
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砺练
每一次研修都是一段记忆
不见硝烟的争论战已平息
而我们的心情仍然激动
因为此次研修并未结束
教学如水,一直在流淌,可能会静静地流,可能会遇到暗礁甚至于险滩,但我们仍会坚持,用我
北雀路小学团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