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四首诗歌中,有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作者登山望海的博大胸怀;有王湾在北固山下驾舟扬帆,身临其境写下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长江壮景;有白居易在白沙提驰马赏春的心情;有马致远的悲秋之作。我们在可以顺”和“和"。全诗和谐优美.
四、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三课时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答复以下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老师正音,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风光?
?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1。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和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和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场衔泥筑巢,一片活力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缺乏”,是因为看缺乏,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最爱湖东行缺乏”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妙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和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风光就会到来。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气氛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
老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
古诗四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