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
一、地球公转概况
概念——
公转轨道——
公转方向——
公转周期——
公转速度——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
61`/d
7月高,昼越长,夜越短。
小结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昼夜等长 昼渐长,昼 >夜 昼最长
春分 夏至
冬至 秋分
昼最短 昼渐短,昼<夜 昼夜等长
昼渐长
昼短于夜
昼长于夜昼渐短
春、秋分
夏 至
冬 至
直射点
位 置
北半球
赤 道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越长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往南白昼越短
昼短夜长,越往北白昼越短
昼长夜短,越往南白昼越长
00
23026N
23026S
判断昼夜长短变化
例:北半球中纬地区,下列日期中一年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A儿童节 B劳动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
A
B
C
D
C
1.写出下列节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
A、植树节:
B、劳动节:
C、教师节:
D、国庆节:
结合示意图和规律完成以下练习: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逐渐增长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逐渐增长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逐渐缩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逐渐缩短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时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2)空间变化: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为12时(正午)的太阳高度。
2)计算
H= 90º-纬度差
(纬度差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
太阳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降低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3月21日(春分日)9月23日(秋分日)
试一试
1、北半球夏至日时,上海(31°N)、广 州(23°N )、北京(40°N)、 海口(20°N)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小到大排列。
北京、上海、海口、广州
2、读图:
(1)判断北半球节气
(2)图中A、C、D、F五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排列
___________
A>C>F>D
F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之二
H= 90º-纬度差
①任何地区,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小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中的最大值。
纬度差最大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中的最小值。
②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纬度带
每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每年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纬度带反之)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每年太阳直射两次,有两次最大值。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四季更替
1. 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
2.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2)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地球公转的意义
(四)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热 带
有极昼极夜
无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
有阳光直射
23°26′N
23° 26′S
66°34′N
66°34′S
热带有直射;温带终年斜射;寒带有极昼极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五带的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