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8篇】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一
去年春节,我抑制不住对杨妈妈和五个孩子的思念,提着一大包送给他们的衣物,再一次走访了杨妈妈。她明显地老了,可五个孩子却比以前长得牢固和安康了。杨妈妈说,由于记者的报道,他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谁能干、谁实干,我们就是他的追星族。这都反映出群众思干、想干的迫切心情。
学而知进,干而知缺乏。在宣传推动开展”一创双优“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自身的差距。比方:在改良会议报道,加强时政报道,注意民生报道,深入基层报道,突出重点报道、压缩一般性报道方面亟待提高。我们要创新机制、严格奖惩、抓好示范,引导记者沉下去、蹲下来、跑一线、到基层,亲临新闻现场,采制精品力作。当前,特殊要抓住”一创双优“干部受教育、群众最受益这个主题,瞄准省、中心媒体,发大稿、上头条,出亮点、树形象。我们还要在新闻改革、节目创新、品牌打造、产业进展、内部治理、用人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多策并举抓学习、坚持不懈抓作风、持持以恒抓实效上下功夫,为”一创双优“、建立”富有、和谐、漂亮新濮阳“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三
今年8月底,我从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号”的科考船出海归来。这艘船上的中国地质人,常年在国际公海进展资源调查,为国家探寻海底矿藏。
起航没几天,大海就变得喜怒无常。七八级风,浪高4米,我感觉头晕目眩。船长蓝明华摇摇摆晃在四处排查隐患,他嘱咐我最好回屋躺着。层层巨浪疯狂地拍打着窗户,凌晨1点多,船要翻了似的发出坍塌般轰鸣,瞬间就把我从床上狠狠地甩了下来。蓝明华冲进驾驶台发出一连串指令:“艄向过左30度!船速降3节……”他跟我说,“海洋六号”摇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个横浪过来,船摇到了20多度,好险!就这样,“海洋六号”带着深海找矿的国家使命,与一个个台风擦肩而过。
海况一好转,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设备送到海底去采样。科考队员王俊珠拿给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说,甲板湿滑,设备多绳索。假如不当心套住脚或被摇摆的仪器撞到,都会简单落水。果真,就在送设备下水时,他一转身不当心碰伤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样箱去挂钩了。还有一次,一台操作机器突然失灵,千米长的钢缆紧贴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桨,整条船的人员和物资都有危急。抢修小组一头扎进40多度的机舱连续5小时排险,电机员说,这已经是今年第20次了,时间最长的一次是连续9小时抢险。就在这种压力下,科考队员们24小时不连续地测深海、采样品、做试验。
“海洋六号”也有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受。7月中旬,“蛟龙”号来到四周海疆预备下潜,盼望“海洋六号”帮助测量深海数据,首席科学家刘方兰当即安排并全程跟踪测量。他告知我,当年“蛟龙”号下潜7000米刷新世界纪录让全国兴奋,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号”连续两年供应技术支撑。那时,“海洋六号”连续4个晚上穿越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最终测出地球最深点应当是10923米。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国外最新数据,还要反复去测4遍?他说:“这就是科学,追求精准,我们要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如今“海洋六号”再次帮助“蛟龙”下潜,刘方兰把数据传送过去,收到对方的邮件说:“‘海六’为‘蛟龙’保驾护航,悄悄奉献,深潜英雄没有你们的名字,劳动奖章找不见你们的身影。即便这样,信任共和国不会遗忘,人民不会遗忘……”对此,刘方兰说,恰如“海洋六号”常年开展的大洋资源环境科考,其实都是最根底的幕后工作,为的是在国际海底圈定中国自己的矿区,在大洋深处烙下“中国印”。
40多天很快过去了,我每天都仔细写随船手记,把他们勇于担当、团结进取、科学务实和无私奉献的故事传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这份事业。于是我申请了一个岗位 ,恳求轮换凌晨1点到7点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风骤雨,我和队员们舍命拉住止荡绳,,把双手插进冰凉的海底淤泥去采样……我头一次知道,原来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绳索在手里翻滚也会钻心地疼,原来热带太平洋的夜晚也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冷!我体会到,即便困乏到极点,鞋子和衣裤灌满了雨水,依旧要顶着湿冷的海风坚守岗位的艰辛。
现在,这艘船已经在深海连续奋战了大半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