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小组成员:徐依瑶、林玉颖、许英玲
一、前言
1、黄金时代引入
2、作家生平介绍
二、女性意识
三、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四、与其他作家对比
作家介绍
电影《黄金时代》
(1)王安忆评:一部非常过瘾的电影
这部电影非常过瘾,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和她的那些男朋友们,我个人非常欣赏,也很喜欢导演这样的处理。多数人都会有一些八卦心理,在电影《黄金时代》里,这些都“非常堂正”地表现了出来,连小小的细节都很到位。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这是那个时代赋予她的。(王安忆评)
剧情介绍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3)影片简评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下面这句话,算是一语成谶:“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反抗旧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初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
所以,总结萧红的一生,十六个字可以形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不是她想如此,而是无奈之下随波逐流,一次次经历感情的失败,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不幸,也是新旧道德双重积压下的不幸,更是混乱时局下的必然产物。在《黄金时代》上映之前,我们无从得知许鞍华会怎样讲述这个女子和那个时代,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去看一看,在故事里回味这个被成就和被毁掉的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作家生平介绍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一生颠沛流离,先后在哈尔滨、上海、日本东京、北京、武汉、西安、重庆、香港等地流亡写作。萧红的一生中出现过五个男人,三次婚恋,两次失子。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前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
萧红女性意识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