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绿色建筑”,打造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
马文良 “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海淀北部新区理应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促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除少数以户外生产为主的产业外,大部分均可以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特点作为辅助指标,综合评价能耗等。
“能耗指标达到节能建筑标准是建筑节能的必要条件,供暖系统方案和选择的设备是充分条件。北部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对建筑节能是重视的,进行了能源规划,设立了绿色招商门槛制度,实施绿色建筑推广工程等,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发现,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项目中,要实现建筑节能目标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将建筑节能列为“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工作重心是时代的要求。建筑能耗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为我国三个能耗“大户”。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5%左右,其中约2%建筑物建造能耗,28%使用过程中消耗掉的,15%左右是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
新建建筑中的民用住宅虽然执行了65%节能设计标准,但实际建设中真正能够达到该标准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值得考究。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高能耗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变,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占城镇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到4%,但是能耗却占到建筑能耗的20%以上,其中单位面积耗电量更是普通民宅的10-15倍,成为我国节能工作中鲜为人知的“能耗黑洞”。这不仅说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巨大,也为公共建筑建设敲响了警钟。
在建筑物能耗使用技术方面,具有更大的节能潜力。比如,以居民能耗贡献率最大的冬季供暖为例,仅仅是将传统的散热气片供暖形式改成地面辐射供暖末端,供水温度就可以降低15-20℃,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室内设计温度可以降低2℃即16℃,而体感温度仍然可以达到21℃,且舒适性大大增加,仅此一项的节能量就可以达到12-15%甚至更高,如果再配上空气源热泵、毛细管网等高效末端,其节能效果达到35-50%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要做的是结合海淀区的资源能源和建筑使用特点,在经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后的选择性推广应用。因此,无论是建造节能建筑还是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海淀北部新区可以做的文章很多。”
应率先垂范“绿色建筑”
王安生博士认为,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确保北部新区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评价、示范、推广、政策支持体系:政府主导、成立行业协会并牵头组织专家制订评价体系相关的地方系列法规,并逐渐上升为北京市或国家法规;在北部新区拿出一块土地,作为包括建筑节能在内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检测、评价场所,对于经过初步筛选的技术进行应用实践检验和评价基础数据的采集场所;对于经过评价认定应该推广应用的技术,建立相应的展示和推广及应用体验中心,并向全国开放,向北京市其他区县乃至全国推广。
其次,在节能建筑方面,强调建筑物节能标准高、建筑材料能耗低,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海淀北部新区的所有
力推“绿色建筑”,打造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