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消毒、隔离及防护知识和技能
消毒学概论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传染病疫区消毒的通用要求
各污染对象推荐的消毒方法
隔离及防护
(一)消毒学基本概念
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可2h。
被细菌芽胞污染时,也可采用过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方法与被繁殖体污染时相同,用药量为每立方米15%过氧乙酸20ml(3 g/m3);或将被消毒物品置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温度为54℃,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mg/L)消毒4h~6h;或用高压灭菌蒸汽进行消毒。
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 ml可加漂白粉50g或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 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首选煮沸消毒15 min~30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min。% 过氧乙酸溶液或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250mg/L~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瓜果、%~%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min,或用12mg/L臭氧水冲洗60min~90min。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剂、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2h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 000 mg/L)%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min~3min。也可用75%%苯扎溴铵溶液浸泡1min~3min。必要时,%过氧乙酸溶液浸泡,%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
1、含氯消毒剂因生成三氯甲烷类物质污染环境不宜大范围、大剂量、高浓度使用。
2、酚类或醛类消毒剂也不宜在非医疗单位大量使用。
3、紫外线因其穿透性弱,不主张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4、紫外线灯不适于家庭消毒
5、有回风的中央空调系统,在SARS流行期间不宜使用。
6、人在情况下室内不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消毒。
7、室外不宜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消毒。
8、戊二醛对人有较大的毒性,不能用于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消毒。
9、环氧乙烷易燃易爆,不能用于室内物体表面熏蒸消毒,也不能用于飞机、船舱等的消毒。
(十七)、不推荐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消毒方法
(一)、隔离的概念
隔离是将传染病人及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地点与健康人群分开,便于治疗和护理。同时,便于污染物的消毒,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防止传染病人的蔓延,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鉴于任何一种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及流行特征。因此,对传染病人的隔离意义在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便于集中治疗,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控制传染病流行,提高治愈率,以达保护易感人群之目的。
①接触病人前后;
②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③处理清洁或无菌物物品前;
④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⑤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⑥在同一病人身上,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
⑦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①接触传染病人之后;
②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
③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等部门带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④检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
⑤接触传染病病原污染的物品之后;
⑥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一)、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压力蒸汽、干热(烤箱)、电离辐射、微波、紫外线、红外线、超声波、等离子体、强光、过滤除菌、机械去除等。
特性:
紫外线属电磁波辐射,,其释放的能量较低,故穿透能力较弱。
适用范围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
,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紫外线消毒
a. 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酒精擦拭);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30W >70 μW/cm2);
b. 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c. 用于消毒物体表面时,应便于紫外线直接照射于被消毒物体表面;
d. 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体,以免引起损伤。
紫外线消毒注意的问题
(1)特性: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采用静电吸附原理,加以过滤系统,不仅可过滤和吸附空气中带菌的尘埃,也可吸附微生物。
(2)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有人在
传染病消毒、隔离及防护知识和技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