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与《萧萧》比较阅读
李晓薇
内容Summary:京派小说流派中的沈从文与废名创作思想极为相近,皆以叙写乡村的风土人情为主题,追求一種优美而又和谐的生活方式。但是仔细品味《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这两部作品土气息和质朴醇厚的生活趣味。一成不变、世代相传的生活背后,蕴含着一股朴素质朴之美。
同样是在刻画乡村自然风景,《竹林的故事》传递出一种清悠自然的韵味,而《萧萧》则透露出古朴拙野的气息。因此,不同的环境意蕴下所折射出的人性
之美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前者透露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性美,后者则蕴含有一种矛盾碰撞中的人情美。
废名先生幼年在湖北青梅长大,家乡的禅宗思想对其影响颇深。故此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关注美和超脱,极力地去刻画慈悲向善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牧歌情调。司马长风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冯的小说近乎散文和诗,朴素的如淡墨画,没有绚烂动人的描写,也没有悬疑和冲突的情节,但是却有无法拒绝的美。”[1]在《竹林的故事》中,“我们”与老程一家的交往,纯粹而又质朴;三姑娘一家的相处,融洽而又友善;“我”对三姑娘的情愫,单纯而又真挚。一切都显得纯净如水,毫无功利。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朴实而又真切,处处透露着一股和谐的人情美,并且这种美是经作者过滤过的不染俗尘的虚静之美。
而《萧萧》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则不然,那是一种夹杂着黄土的气息、朴素沉重而又略带苦涩的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产生矛盾时所展现出人情与人性之美。沈从文先生把人放在各种不和谐的状态中来表现湘西人们最朴素最自然的美好品质:宽容与善良。十二岁的萧萧作为童养媳嫁给了不到三岁的丈夫,她把“小丈夫”当做自己的亲生兄弟般照料,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也是将她当做亲生孙女般对待。对于当时湘西沿袭下来的童养媳制度,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进行批判,反而转向挖掘人性的宽容与善良上。当懵懂无知的萧萧被花狗弄大肚子之后,等待她的不是“沉潭”或者“发卖”,而是家人的悉心照料与村民们的接纳。在人性与制度的矛盾与抗争中,人性取得了胜利。
废名在《竹林的故事》的序中写道:“我愿读者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阅读废名的作品,如果只停留在作品表面,未免有失深度。作为读者的我们,不仅仅要看到“竹林”的美,更要悟出“竹林”之悲。尽管作者极力地在淡化命运无常的哀愁,但故事的一开始,人物的命运就被笼上了悲凉的色彩。老程家在三姑娘之前还有两个孩子,但都不幸夭亡了,生命的脆弱显而易见。然而不久后更大的灾难降临了,家中的顶梁柱——老程没了。年幼的三姑娘从此就不得不与母亲撑起这个家。尽管作者在文中时时流露出一种豁达之意,但在不可知和不可把握的命运面前,更多的是人的无助与无奈。
两部作品,在清新隽永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感伤的结局,特别是《萧萧》,悲剧意味尤为突出。“《萧萧》是一个小人物被命运随意捉弄的悲剧,在她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她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或一系列类似于天意的偶然因素所把握、所支配。”[2]萧萧从小就是孤儿,被寄养在她的叔父家,未曾感受过一天的关心与爱护。稍大点儿,就被卖去做了童养媳,懵懵懂懂地从一个家庭被“转移”到另外一个家庭。在她被花狗引诱失身后,却又惨遭抛弃。屡次堕胎无果,不得
《竹林的故事》与《萧萧》比较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