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学问家朱熹的两句诗.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学问家朱熹的两句诗
篇一:国学经典名句
国学经典名句赏析
1、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处】《尚书·周书·旅獒》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抒写胸臆,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解读】讲的是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博闻强识,才能文思泉涌,写得出沉甸甸的作品.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出处】韩愈《进学解》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解读】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善于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1017-1073),字永叔,号醉翁,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解读】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徒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若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必定会使自己一败涂地。
1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解读】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篇二:复习题
卓越个性化教案 GFJW0901
一、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天下-谁人-不识-君。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只有一句是正确的,它是( )。


A.遥看/瀑布/挂前/川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门泊/东吴/万/里船 D.不知/细叶/谁/裁出
三、结合注释把下面一首诗译成现代文。
悯 农——(唐)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①粟:谷子。 ②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③犹:仍旧,还。
译文: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加朗读停顿号。(‖最长 ∣长 ?短)
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 。
3、写事的诗句是 。
4、写景的诗句是 。
5、说明作者站在江边,久久不愿意离去的诗句是。 6、这首诗写的是这件事。 7、这首诗的中心意思是 。
五、阅读文言文《北人食菱》,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仕:做官。 ③坐:因为。
1、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完成题目。
A.识: B.席:
2、翻译下列句子。
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B.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选出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何不试之以足(用) B.反归取之(代词,代指尺码) ..
C.遂不得履(于是) D.反归取之(反而) ..
2、翻译下面句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我国古代有很多寓言故事,例如:《滥竽充数》《囫囵吞枣》《画饼充饥》。请你从这三个寓言中任选一个,说说

大学问家朱熹的两句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as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2-08-24